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固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ㄧㄥˋㄌㄠˊㄎㄠˋㄖㄨˊ:「ㄐㄧㄢㄍㄨˋ」、「ㄨㄣˇㄍㄨˋ」、「ㄌㄠˊㄍㄨˋ」。
  2. ㄐㄧㄢㄉㄧㄥˋㄅㄨˋㄧˊㄖㄨˊ:「ㄍㄨˋㄕㄡˇ」、「ㄍㄨˋㄑㄧㄥˇ」、「ㄍㄨˋㄘˊ」。
  3. ㄩㄢˊㄅㄣˇㄖㄨˊ:「ㄍㄨˋㄧㄡˇㄨㄣˊㄏㄨㄚˋ」。
  4. ㄐㄧㄢㄧㄥˋㄖㄨˊ:「ㄋㄧㄥˊㄍㄨˋ」。
  5. 使ㄕˇㄨㄣˇㄉㄧㄥˋㄖㄨˊ:「ㄍㄨㄥˇㄍㄨˋ」、「ㄍㄨˋㄉㄧㄥˋ」。
  6. ㄍㄨˋㄊㄧˇㄅㄨˊㄏㄨㄟˋㄌㄧㄡˊㄉㄨㄥˋㄧㄡˇㄧˊㄉㄧㄥˋㄒㄧㄥˊㄓㄨㄤˋㄏㄢˋㄊㄧˇㄐㄧ˙ㄉㄜㄨˋㄊㄧˇㄖㄨˊㄐㄧㄣㄧㄣˊㄕˊㄇㄨˋㄉㄥˇ
  7. ㄍㄨˋㄖㄢˊㄙㄨㄟㄖㄢˊㄖㄨˊ:「ㄇㄟˊㄍㄨㄟㄍㄨˋㄖㄢˊㄇㄟˇㄌㄧˋㄑㄩㄝˋㄖㄨㄥˊㄧˋㄉㄧㄠㄒㄧㄝ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結實、堅硬。
    【例】牢固、穩固、堅固
  2. 使穩定。
    【例】鞏固、固定、守源固本
  3. 堅決的。
    【例】固守、固辭、固執己見
  4. 原來、一向。
    【例】固有、固知、固所願也
  5. →固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1.結實、堅硬。如:「牢固」、「穩固」、「堅固」。《文選.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2.堅定、確定。《韓非子.五蠹》:「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動]
1.安定。如:「鞏固國防」。《國語.魯語上》:「晉始伯而欲固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諸侯。」《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2.禁閉。《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欲行者擬足而投跡。」《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
[副]
1.堅決、堅持、極力。如:「固守」。《書經.大禹謨》:「禹拜稽首固辭。」《老殘遊記》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讓。老殘仍送出大門,看那人上馬去了。」
2.原來、一向。如:「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當然、誠然。唐.柳宗元〈封建論〉:「州縣之設,固不可華也。」《聊齋志異.卷一一.王大》:「諂者固可誅,謬者亦可恨也。」
4.姑且、暫且。《老子》第三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若之,必固強之。」
[名]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固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ò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結實、堅硬。如:「穩固」、「堅固」。《說文解字.囗部》:「固,四塞也。」《戰國策.秦策一》:「東有餚函之固。」《文選.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2. 堅定、確定。《國語.周語上》:「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韓非子.五蠹》:「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3. 堅決、堅持、極力。如:「固守」。《書經.大禹謨》:「禹拜稽首固辭。」《老殘遊記》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讓。老殘仍送出大門,看那人上馬去了。」

4. 安定。《國語.魯語上》:「晉始伯而欲固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諸侯。」《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5. 禁閉。《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欲行者擬足而投跡。」《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

6. 執著己見。《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列子.湯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7. 鄙陋、簡陋。《論語.述而》:「奢則不孫,儉則固。」漢.桓寬《鹽鐵論.論鄒》:「諸生守畦畝之慮,閭巷之固」

8. 衰敗,破敗。《國語.魯語上》:「不識窮固又求自邇,為我流之於夷。」《荀子.王霸》:「然則彊固榮辱在於取相矣!」

9. 當副詞:

⑴ 必然、一定。《左傳.桓公五年》:「蔡、衛不枝,固將先奔。」唐.柳宗元〈封建論〉:「州縣之設,固不可華也。」

⑵ 常常。《國語.周語上》:「是何故﹖固有之乎﹖」《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時固不易得。」

⑶ 原來、本來。如:「固有道德」。《左傳.僖公十五年》:「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⑷ 豈,難道。《孟子,萬章上》:「仁人固如是乎?」《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

⑸ 已經,早就。《國語.晉語六》:「臣固聞之,郤至欲為難。」《孟子.滕文公上》:「滕固行之矣。」

⑹ 也,就。《戰國策.秦策五》:「雖欲無為之下,固不得之矣。」漢.桓寬《鹽鐵論.執務》:「寒暑未變,衣服不易,固已還矣」。

⑺ 固然、誠然。宋.陸游〈劍門關〉:「客主固識殊,存亡終在人。」《聊齋志異.卷一一.王大》:「諂者固可誅,謬者亦可恨也。」

(8) 姑且、暫且。《老子》第三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若之,必固強之。」《淮南子.人間》:「其事未究,固試往復問之。」

10.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相當於「因此」、「所以」。通「故」。《楚辭.屈原.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葅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11. 姓。如春秋晉有固來。

注音: ㄍ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