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逢祿 - 教育百科
劉 | |
逢 | |
祿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劉逢祿(1776~1829)字申受,又字申甫,號思誤居士;清江蘇武進人。逢祿係大學士劉綸之孫,禮部侍郎莊存與之外孫,十一歲隨母歸省,莊存與問其課業,都對答如流,受到稱賞;十三歲求得〔春秋繁露〕,知其為孔門七十子微言大義,就發憤鑽研〔公羊傳〕何氏解詁,完全通曉其條例;不久受業於其舅莊述祖,盡得其家學。三十九歲中進士,任禮部儀制司主事十二年,個性敦肅,吐屬謙謹。逢祿著述頗多,於各經都有撰述,奠定了清代的今文經學。例如:其一,〔易經〕以發揮虞翻〔易〕為主旨,屬今文孟氏〔易〕,受張惠言影響;張著有〔易言〕,欲駁正魏晉以後儒者望文生義的缺點,未成而卒,震卦以下十四卦就由劉逢祿補完。又另著〔易虞氏變通表〕、〔六爻發揮旁通表〕、〔卦象陰陽大義〕等五篇。其二,〔書經〕受莊述祖影響,撰〔尚書今古文集解〕,擬訂正文字、徵古義、祛門戶、崇正義、述師說等五項條例,批評孫星衍好古、王鳴盛祖鄭,都是支離駁雜,不能窺得先王淵奧。其三,〔詩經〕初治〔毛詩〕,後好齊、魯、韓三家,認為應據三家古義考正毛學之源流,因此特別推崇魏源〔詩古微〕能使經學幽而復明。其四,〔禮〕方面贊成何休把〔周禮〕視為戰國之書,主張以〔公羊〕議禮,因久官禮部,博徵諸史刑禮之不中者,撰〔議禮決獄〕;而嘉慶駕崩後,他撰成〔庚辰大禮記注長編〕,自始事以至奉安山陵,典章備具,條例謹嚴,其後承修官禮,就全用其稿。他常據經義決疑事,被稱譽「有先漢董相之風」。 劉逢祿在諸經中致力最深,自發神悟的是〔春秋〕,認為「〔春秋〕文成數萬,其旨數千,天道浹,人事備,以之貫群經,無往不得其原;以之斷史,可以決天下之疑;以之持身治世,則先王之道可復也」。於是他尋其條貫,正其統紀,撰〔公羊春秋何氏釋例〕,發揮「張三世」的思想,認為孔子作〔春秋〕是絀周王魯,受命改制。所作〔春秋公羊解詁箋〕,引申何休的思想;又作〔左氏春秋考證〕等書,認為〔左傳〕純為獨立之史書,卻經劉歆之徒附會、編排,及後人增設條例、推衍事述,並查驗出許多劉歆竄改的痕迹。他所著各書條理精密,有例證,有判斷,辭義溫厚,頗受章太炎推崇。他的觀點對崔適及康有為造成重大影響,被運用在政治上托古改制。他還著有〔論語述何〕、〔中庸崇禮〕等書。 要之,劉逢祿精於〔春秋〕,以何休解詁為主,而為學以董仲舒為本,上探孔子學說之真義,認為〔論語〕是僅次於〔春秋〕的重要著作;畢生致力於經學,奠立常州學派的基礎,可謂功不唐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劉逢祿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