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工作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gōng zuò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ng zuò
解釋:
  1. 職業。
    【例】他熱愛導遊的工作。
  2. 做事。
    【例】他在工作的時候不喜歡別人打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工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2.休息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ng zuò
解釋:
1.興建土木之事。《宋史.卷二九九.孫祖德傳》:「方冬苦寒,詔罷內外工作。」
2.作事、職業。《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和那二哥哥,同往徐州錄事押司劉崇家,驅口受傭工作。」
3.巧妙的作為。唐.李邕〈春賦〉:「偉元化之工作,卷山河變衰,置天地之和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工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sk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是指正在執行當中的程式,與處理或過程同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rbeit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工作或勞動包括三種:(1)在一般意義方面,指人類為了達成目標所花費的努力與勞力;(2)指一些重體力的技術性工作;(3)在經濟學中,工作或勞動為三個基本生產因素之一,另兩者為土地與資本,此種意義下的勞動同時包括勞心與勞力兩種工作。馬克斯主義(Marxism)認為,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人類透過此種有目的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改造自然現象,另方面也可在勞動過程中改造自身。
  arbeit為德文名詞,而英文中與其同義者則有labor(勞動)與work(工作)兩者。此兩英文字的字源完全不同,前者源於拉丁文中的labor,原意指非自由人的奴隸在困苦疲憊的環境中工作,是不情願的勞動,因此labor所指的其實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然的強制勞動,人們由此常聯想到必須辛勤勞動以改善待遇,並進而解放自我;後者則源於古代盎格魯撒克遜語的work,指懷有使命感而從事活動建設。以古希臘羅馬為例,勞動是指奴隸的工作,而工作則指自由人的活動。歸結此兩個英文字源所包含的意義,工作或勞動至少具有三種意義:(1)是消極的改善生活,除去不利於生活中的因素;(2)是積極地實現自我的建設性活動;(3)是人類生活中不得不然,作為人類的本質而存在的。
  十八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首先考察了勞動的抽象一般性,將勞動確定為財富的源泉,不過司密斯的考察僅限於經濟學,而未能揭示勞動的本質。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首度從哲學角度對勞動作出明確的規定。他認為,勞動聯繫了主體與客體間的對立統一,是實踐概念的具體化。揆黑氏之意,其所講的勞動仍只限於精神的活動,不在社會的具體實踐。
  馬克斯(K. Marx, 1818~1883)及恩格斯(F. Engels, 1820~1895)所提出的「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lism)對於勞動有此黑格爾更詳細的說明。馬克斯以為,勞動即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也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恆之自然的必然性」。人是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的,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並在對自身有利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人類必須以自身的活動直接間接地作用於外在的自然。唯有透過勞動,人類不僅能使自然物發生變化以適於已用,也能在自然物上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勞動可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分別之處。與黑格爾比較,馬恩兩氏更認為,勞動是一個社會的過程,人類所獨有的勞動,必須在特定的社會關係、社會結構的形式中才能實現,藉著勞動,人與人間的關係也可以更密切地聯結起來。因此勞動除了可以完成人類對於自然的轉換過程外,也可以幫助個人社會化,統一人類的自然過程與社會過程。
  當代的新馬克思主義者對於勞動的意義則有進一步的發揮。與馬克斯等人唯物觀點不同的是,他們雖然承認勞動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卻認為勞動不是唯一的要素。如哈伯瑪斯(J. Habermas, 1929~  )即從「認知興趣」(cognitive interest)的觀點出發,主張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端賴兩種不能再化約的要素而存在,其一是語言,另一即為勞動。哈氏認為,人類一方面藉勞動工作來獲取物質資源,另方面則藉語言來溝通互動;勞動關乎人類的生物性存在,而語言則關乎人類的社會文化存在。在勞動的領域內,人類的典型行動方式是「工具性行動」(instrumental action),所重視的是對於世界過程進行正確的預測及有效的控制。勞動的出發點是來自人類對於現象規律性、齊一性有根深柢固的興趣,此種關注或興趣就是「技術的興趣」(technical interest)。哈氏進一步認為,與勞動有關的「技術興趣」決定了經驗分析性學科(empirical analytical science)的研究取向及知識的性質。
  有鑑於勞動在改進人類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勞動在人類教育活動中一直有著不可輕忽的地位。例如即使在輕視勞動的西方中世紀裡,聖本篤(St. Benedict)修院的教育仍嚴格遵守每天達七小時肉體勞動的清規。而十九世紀於德國所出現的「工作學校(Arbeitsschule)運動」則更重視身體勞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運動。當時著名的工作學校教育學者,如高第希(H. Gaudig, 1860~1923)與凱紳史坦納(G.M. Kerschenstemner, 1854~1932)等人,前者將「工作」視為「自由的精神活動」,而特別看重「自內向外」的工作活動;後者則以手工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心。兩者都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及經濟的價值,但另方面他們也都注意到工作或勞動的陶冶作用,以求在兒童的手工活動中,完成「人」的教育,即是在工作中學習自然的規律性,用以約束自己的身心。這正是他們與僅注重經濟利益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者最大不同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名、動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差事】【頭路】【做事】
對應華語: 工作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工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ang-ts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作事、職業。為賺取生活所需的金錢或物質,所從事的腦力或體力的活動。
同義詞: 工課、頭路、穡路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工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頭路作穡工作工課作田做工飯碗頭路穡頭職業 相關臺灣客語 工作食頭路頭路
相似詞 勞動 相反詞 休息、失業、消遣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