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品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ˋㄌㄟˋ˙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ㄖㄨˊ:「ㄏㄨㄛˋㄆㄧㄣˇ」、「ㄗㄥˋㄆㄧㄣˇ」、「ㄨˋㄆㄧㄣˇ」、「ㄕㄤㄆㄧㄣˇ」、「ㄔㄥˊㄆㄧㄣˇ」。
  2. ㄉㄥˇㄐㄧˊㄖㄨˊ:「ㄕㄤˋㄆㄧㄣˇ」、「ㄒㄧㄚˋㄆㄧㄣˇ」、「ㄐㄧˊㄆㄧㄣˇ」。
  3. ㄖㄣˊ˙ㄉㄜㄉㄜˊㄒㄧㄥˋㄖㄨˊ:「ㄖㄣˊㄆㄧㄣˇ」、「ㄆㄧㄣˇㄍㄜˊ」、「ㄆㄧㄣˇㄒㄧㄥˋ」、「ㄆㄧㄣˇㄒㄩㄝˊㄐㄧㄢㄧㄡ」。
  4. ㄒㄧˋㄅㄧㄢˋㄨㄟˋㄖㄨˊ:「ㄆㄧㄣˇㄔㄚˊ」、「ㄆㄧㄣˇㄨㄟˋ」、「ㄆㄧㄣˇㄔㄤˊ」。
  5. ㄆㄧㄥˊㄆㄢˋㄖㄨˊ:「ㄆㄧㄣˇ」、「ㄆㄧㄣˇㄨ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ǐn
解釋:
  1. 某一類東西的總稱。
    【例】物品、食品、成品
  2. 事物的種類。
    【例】花品、茶品
  3. 等級。
    【例】上品、極品
  4. 人的德性。
    【例】人品、品學兼優
  5. 評量、評斷好壞優劣。
    【例】品詩、品文
  6. 細辨滋味。
    【例】品酒、品嚐、品茗
  7. 吹奏樂器。
    【例】品竹、品簫
  8. 古代官制中的階級。
    【例】一品、官品
  9. 量詞。計算佛教經論篇章的單位。
    【例】《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僧衹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ǐn
解釋:
[形]
眾多的。《說文解字.品部》:「品,眾庶也。」《易經.乾卦.彖曰》:「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名]
1.某一類東西的總稱。如:「物品」、「食品」、「成品」、「商品」。
2.事物的種類。《書經.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安國.傳:「金、銀、銅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傍及萬品,動植皆文。」
3.等級。如:「上品」、「極品」、「詩品」。
4.古代官制中的階級。如:「一品」、「官品」。元.關漢卿《碧玉簫.秋景堪題曲》:「官品極,到底成何濟!」
5.人的德性。如:「人品」、「學品」。
6.姓。如明代有品嵒。
[動]
1.評量、評斷好壞優劣。如:「品詩」、「品文」。
2.吹奏樂器。如:「品竹」、「品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í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指人的格調與德性。
  2. [[動] ] 約定、議定。
  3. [[動] ] 誇耀、吹捧。
  4. [[名] ] 某一類東西的總稱。
  5. [[名] ] 等級。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眾多。《說文解字.品部》:「品,眾庶也。」《易經.乾卦》:「《彖》曰: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郅惲》:「天地重其人,惜其物,故運機衡,垂日月,含元包一,甄陶品類。」

2. 事物種類。《書經.禹貢》:「厥貢惟金三品。」漢.孔安國.傳:「金、銀、銅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傍及萬品,動植皆文。」

3. 物件。如:「物品」、「食品」、「成品」、「商品」、「樣品」、「作品」。

4. 等級。如:「極品」、「次級品」。《南齊書.卷四六.列傳.蕭惠基》:「當時能棋人,琅邪王抗第一品,吳郡褚思莊、會稽夏赤松並第二品。」《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白登山有銀礦,八石得銀七兩,錫三百餘斤,其色潔白,有踰上品。」

5.古代官員階級。如:「一品」、「官品」。《舊唐書.卷八一.列傳.劉祥道》:「今內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元.關漢卿〈碧玉簫.秋景堪題〉曲:「官品極,到底成何濟!」

6.人之德性、品格。如:「學品」、「敦品勵學」。《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周敦頤》:「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儒林外史》第四回:「總因你先生為人有品望,所以敝世叔相敬。近來自然時時請教。」

7.法式。《廣韻.上聲.寑韻》:「品,式也、法也。」《管子.宙合》:「鄉有俗,國有法,食飲不同味,衣服異采,世用器械,規矩繩準,稱量數度,品有所成,故曰人不一事,此各事之儀,其詳不可盡也。」

8.一定之標準。《漢書.卷九○.酷吏列傳.咸宣》:「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弗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唐.顏師古.注:「品,率也。以人數為率也。」

9.事物整體之格調。如:「書品」、「畫品」。宋.嚴羽《滄浪集.卷一.詩辯》:「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八.敘畫》:「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

10.細心體會,或因而分優劣。如:「品嚐」、「品詩」、「品文」、「品評」。《續茶經.卷上之一.一茶之源》引謝肇淛〈西吳枝乘〉:「余嘗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遠也。」

11.吹奏管樂器。《文獻通考.卷一三八.樂考一一》:「靈帝好擫笛而漢室以傾,明皇喜品簫而唐祚幾墜。」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一處處鞦韆院,一行行品竹調弦。」

12.姓。如明代有品嵒。

注音: ㄆㄧㄣ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品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