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德秀 - 教育百科
真 | |
德 | |
秀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井敏珠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字希元,福建浦城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卒於理宗端平二年,享年五十八歲;諡文忠,人稱真文忠公;曾在家鄉築西山精舍講學,所以學者亦稱他為西山先生。十二歲入黨庠,十四歲通六經子史,二十二歲登進士,二十八歲中博學鴻詞科;以詞林起家,累官至翰林學士。至四十歲以後才專一講學,在西山精舍與師友輩詹體仁、黃叔通等講習討論;然不久又被派為官,所以一生專門講學時期不長。當韓侘冑反對朱熹,而以「偽學」禁錮善類的時候,當世大儒著作多被禁絕,獨有西山、鶴山(魏了翁),衛道守經,以斯文自任,始使正學能繼續傳布。西山、鶴山並稱,兩人都是南宋末期的大學者;西山在朝近十載,雖沒有重要功績可記述,但直言敢諫,聲震朝野。 西山是詹體仁的門人,為朱子的再傳弟子。在論心性方面,篤守程、朱一派舊說,沒有更深刻的探討。他以心為神明之舍,為人一生之主宰,是統御性情的。性具於心,為心之理,發而為知識思慮則為情,故性為體,情為用。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種;天地之性是天所賦與,純粹至善,人人所同的,而氣質之性為人所感受,有善有惡。因此心亦有兩種:心由天地之性而發,具有仁義禮智之理,謂之「道心」;若由氣質之性而發,循聲色臭味之欲,謂之「人心」。出於道心,則為善,可以至聖賢的境界;出於人心,則為惡,即進入小人的領域。所以教育的意義是在變化氣質不善之性,以歸於天地至善之性。他說:「大凡為學,只要變氣質正心術而已。蓋人之氣質,苟非聖賢不能全善,必有所偏,故聖賢立下許多言語,欲人因其言語,以省察自己之偏頗之處。如醫經然,其病則有某方,其病則為某藥,學者味聖賢之言,以察己之偏,正如看醫經以察己之病。」此說與張橫渠所謂「學以變化氣質」的見解相同。西山心性二元論亦是遵循程、朱的傳統 ,只是另引證[詩經]、[春秋]、[孝經]、[論語]、[孟子],似較程、朱所說為詳備;但最後歸結於「性善論」則是相同的。 西山著作頗多,以[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為其精粹,次為[讀書記]四十卷,全收在[真西山全集]中。[大學衍義]首列「帝王為治之本」,次舉「帝王為學之本」,再談「格物致知」之要,層層推進,藉以「明道術」。西山以為言道,要從[大學]之道開始,而以歷史為佐證,因之,[大學衍義]一書以[大學]為經,以「歷史」為緯,詳論堯、舜、禹、湯,以及漢、唐以後的君臣事蹟,分析忠奸賢佞、興革得失;採取資治的觀點,講明為政修己之道,融匯經史,體大思宏;這些觀點與北宋的理學家有些不同。同時,他也推崇漢武帝時董仲舒所倡「春秋大一統」之義,主張闢邪說,講法統,尋求國家富強之路;這當然是南宋積弱的形勢使然。也就因為如此,他所著[大學衍義]一書,不僅受到南宋當代朝野推崇,而且明、清之際,仍然是帝王講道術的張本。由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此書一刻再刻,版本甚多,都是由於當時儒者欣賞他這種「資治」的觀念所致。明儒甚至有謂:「孔子以[大學]衍六經;真德秀則以六經衍[大學]」,可謂推崇備至。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真德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