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的女子教育 - 教育百科
法 | |
國 | |
的 | |
女 | |
子 | |
教 | |
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林貴美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國女子教育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即舊制時代(十六至十八世紀)、大革命時期與第四共和時代、第五共和新時代。 1.舊制時代:法國的女子教育最早開始於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Réforme),新教主張教友要會讀〔聖經〕,鼓勵女子讀〔聖經〕並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為對抗新教亦有一個天主教內的反改革運動(Contre-Réforme),主張讓女子接受教育;宗教教育主張是教導閱讀,使人會讀〔聖經〕,目的在培養良好的天主教徒,在家中影響丈夫與子女。當時女子受教育的場所是在封閉的女修院(Couvent)或修會(Congrégation)中。這種教育方式歷經二個世紀,改變不多。直到十八世紀,真正受教育的女性比率仍然很低,原因是社會保守,男女不平等現象普遍存在。女修會除了教授宗教教義與識字外,提供的知識相當有限。因此,直到大革命前,女修會主導的女子教育,幾乎未曾培養出任何國家或宗教的領導幹部人才。 2.革命時代至第四共和:一七八九年大革命後,新的政治情況利用教育改革舊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著重在改造新的國民,培養好國民。改革者認為學校可反復灌輸新民主的觀念,是個「創造新人」的地方。對於女子教育仍用宗教的方式教學,惟以政治教條取代宗教教義。 十九世紀初期,女子在教會受教育的比率較高,約占百分之四十五,在政府辦的公立學校,受教育者約占百分之三十七,其餘則在家庭受教育;而男生在教會學校受教育的人數僅占百分之十五,公立學校占百分之七十五。主要理由是女修會的管理較男修會具彈性,另一方面是男女分校,女生由女教師教導,而女性教師的培育管道仍相當有限,當時並非全國各地都有女子初等師範學校(école normale primaire pour les filles),教師資格取得不易;其次是男女不平等,女教師的薪水很低,也很少女性願意當教師。另一方面是女修會全國都有,修女不必經過考試,只要有傳教准許證(lettre d'obédience)就可當教師,師資來源不虞匱乏,故教會設立的女校很多。這種情況令反教會的人士頗感不安,惟恐教會的影響力過大,而建議政府設立公立女子小學。然而直到一九○三年的教育法令,才規定所有修會學校應於十年內全部消除。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時,女子教育尚未發達,而改革時代亦未真正的教育女子,只在女子教育的宗教環境中做些改變而已。甚至在法國大革命結束時,大部分的改革者,怕女人參加真正的公眾活動而反對女子受教育,皆明令女子應當在家中不可外出,否則予以逮捕。這種不合理的規定,直到拿破崙重建帝國時仍然延續著,他即位的第一件事,就在〔民法〕(Code Civil)中規定女人要順從丈夫;這項規定從一八○四到一九七○年代都沒有改變過。 法國的女子教育始終落後於男子教育。一八三三年教育部長吉紂(François P.G. Guizot)規定,全國每一個社區必須設立男子小學(女生不得入學),到一八五○年三月十五日〔教育法令〕(Loi Falloux)規定:凡八百人以上社區應設一女子小學(當時之課程仍以道德與宗教為主)。根據該法令,女子遂和男子有一樣的就學機會,然女生也只有三分之一能上學,三分之一只有冬天家事不忙時才去上學,而另外的三分之一完全不上學。 女子中學之創立,係根據一八六七年十月三十日教育法規之建議,但直到一八八○年才有新法令規定在各社區中設立女子中學。根據一八七九年〔貝特法令〕(Loi Bert)規定,每個府要設立一所女子師範學校;一八八一年才有第一所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創設(Ecole Supérieure de Sevres)以培養中學女教師。這時的女子教育仍以培養賢妻良母為主要目的,當時的觀念認為女子不宜與男子競爭,女子受教育首要是安定社會,相夫教子扶助家庭,而領導階層之女人,受教育目的尚有對外做慈善事業以消除階級對立、協助丈夫、鞏固其社會地位之使命。 3.第五共和新時代:二十世紀初,女子教育在中上層階級仍以社會安定為前題,教育女子技能,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但中下階層由於社會變遷,女子亦思獨立自主,角色遂隨著丕變,女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反而成了就業的絆腳石,而且在第二與第三職類,如農業、家政、教育占大多數。但當時的女子教育以在高職修業一年居多。 從一九六○年開始,男女性之中學課程組別相同,但選擇不同,原因是男生的出路為考試,兩女生除考試外,尚需考慮就業的需要,如女生選文理課程較多,科學較少。 從舊制時代開始,傳統的法國教育,男女分校,一直到一九六三年〔哈比法令〕(Loi Haby)才強調從小學到專科以上學校不分智愚、社經地位,男女混合。事實上這種混合係時勢所趨,原因是戰後嬰兒潮造成就學人數遽增,其次是教育年限延長,造成教室與師資供應不足,最後一個理由是鄉村人口外流,學生人數遽減,學校只好合併;這種情形繼續到一九七六年才改觀。根據一九八二年法令,說明男女合校係由於男女機會平等的事實,意義重大。 混合教育下造就了愈來愈多的女教師,尤其是小學部分,一九六○年女教師占百分之七十,一九七五年占百分之七四.五,一九八九年占百分之七十四;中學女教師人數與男教師相差無幾,如一九六二年女教師比率占百分之五十,一九七一年占百分之五四.五,一九八八年占百分之五一.七。 傳統觀念影響女子對其事業的選擇,並影響其課程及教育程度。女性教師影響女學生扮演傳統角色的女性,中小學女教師人數較多,女性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文理人數亦較多,如一九八九年,女生教哲學者百分之三十九;數學、物理、化學者百分之四十六;文學百分之六十六;外語百分之七十五;而一九九○年高中畢業女生獲文學類證書高達百分之八十一,經濟達百分之六十;科學占百分之五十;而數學占百分之三十四。 目前女子的教育普遍提高,甚至凌駕男子,而擁有長程教育文憑(一般到大學第二階段)者居多,但仍限於文化與社會領域方面的發展(百分之七十以上),數理科學方面仍大多為男生之天下。 法國目前仍存在著男女職業角色不同的社會刻板印象,並非女子在職業上沒有野心或程度不及男子,而是這種傳統男女角色看法深深影響職業市場,以致影響女子受教育的選修方向。一般高中畢業的女子,失業率較高,男子高中職或短期大學畢業都較易找到工作,因此女子要尋找較好的工作,就需有較高的學歷,但仍經常出現高才低就的情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