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ǔ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ǔ |
解釋:
[動] 1.答應、應允。如:「許可」、「允許」。《左傳.閔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董西廂》卷六:「雖然昨夜見許,未足取信。」 2.奉獻、給予。《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聶政傳》:「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宋.陸游〈觀長安城圖〉詩:「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 3.允諾婚事。如:「許配」、「許嫁」。《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其女尚幼,未許字人。」《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指腹為婚。」 4.稱讚。如:「稱許」、「讚許」。《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5.相信。《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漢.趙岐.注:「許,信也。」 6.期待。如:「期許」。《孟子.公孫丑上》:「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宋.陸游〈書憤〉詩:「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名] 1.處所。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宋.梅堯臣〈魯山山行〉詩:「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2.表示約略估計的數量。如:「些許」、「少許」。《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傳》:「赴河死者,五萬許人。」唐.柳宗元〈至小邱西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3.國名。周時所分封的諸侯國,姜姓,後滅於楚。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許昌縣東。 4.地名。即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許昌縣。 5.姓。如漢代有許慎。 [副] 1.可能。如:「或許」、「也許」。《樂府詩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辭三.無名氏.懊憹歌十四首之二》:「撢如陌上鼓,許是儂歡歸。」 2.這麼、如此。如:「許多」。宋.蘇軾〈次韻答文與可見寄〉詩:「世間那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宋.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表示疑問,相當於「何」、「什麼」。唐.杜審言〈贈蘇綰書記〉詩:「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容赴朔邊?」 [助] 語尾助詞,表示感嘆之義,相當於「啊」。唐.韓愈〈感春〉詩四首之一:「三杯取醉不復論,一生長恨奈何許!」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ǔ |
解釋:
參見「許許」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hí/hú
|
解釋:
|
|
音讀: |
khóo
|
音讀: | Khóo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ㄒㄩˇ 1. 答應、應允。《說文解字.言部》:「許,聽言也。」清.段玉裁.注:「聽從之言也。耳與聲相入曰聽,引伸之凡順從曰聽。」《左傳.閔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董西廂》卷六:「雖然昨夜見許,未足取信。」 2. 奉獻、給予。《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聶政》:「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宋.陸游〈觀長安城圖〉詩:「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 3. 允諾婚事。《三國演義》第七三回:「其女尚幼,未許字人。」《紅樓夢》第六四回:「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指腹為婚。」 4. 稱讚。《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南齊書.卷二三.列傳.王儉》:「少有宰相之志,物議咸相推許。」 5. 相信。《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漢.趙岐.注:「許,信也。」 6. 期待。如:「期許」。《孟子.公孫丑上》:「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宋.陸游〈書憤〉詩:「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7. 處所。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宋.梅堯臣〈魯山山行〉詩:「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8. 表示約略估計之數量。《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皇甫嵩》:「赴河死者,五萬許人。」晉.陶淵明〈飲酒〉詩二○首之一○:「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9. 可能。如:「或許」、「也許」。《樂府詩集.卷四六.清商曲辭三.懊惱歌一四首之二》:「撢如陌上鼓,許是儂歡歸。」 10. 這麼、這樣、如此。宋.蘇軾〈次韻答文與可見寄〉詩:「世間那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宋.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1. 表示疑問,相當於「何」、「什麼」。唐.杜審言〈贈蘇綰書記〉詩:「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容赴朔邊?」 12. 語尾助詞,表示感嘆之義,相當於「啊」。唐.韓愈〈感春〉詩四首之一:「三杯取醉不復論,一生長恨奈何許!」 13. 國名。周時所分封的諸侯國,姜姓,後滅於楚。故址約在今中國大陸河南省許昌縣東。 14. 地名。即今中國大陸河南省許昌縣。 15. 姓。如漢代有許慎。 ㈡ㄏㄨˇ 「許許」:亦作「所所」、「滸滸」,乃狀聲之辭,謂眾人共同出力時所發之聲音。《說文解字.斤部》「所」字:「所,伐木聲也。……《詩》曰:『伐木所所。』」《集韻.上聲.姥韻》:「許,或作滸、滹。」《詩經.小雅.伐木》:「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清.阮元《校勘記》:「《後漢書.朱穆傳》、《顏氏家訓.書證》引作滸滸。」 |
|
注音: | ㈠ㄒㄩˇ ㈡ㄏㄨ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許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