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別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bié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ㄣㄌㄧˊㄌㄧˊㄎㄞㄖㄨˊ:「ㄍㄠˋㄅㄧㄝˊ」、「ㄓㄢˋㄅㄧㄝˊ」、「ㄩㄥˇㄅㄧㄝˊ」、「ㄌㄧㄣˊㄅㄧㄝˊ」、「ㄐㄧㄡˇㄅㄧㄝˊㄔㄨㄥˊㄈㄥˊ」。
  2. ㄈㄣㄅㄧㄢˋㄑㄩㄈㄣㄖㄨˊ:「ㄅㄧㄢˋㄅㄧㄝˊ」、「ㄆㄢˋㄅㄧㄝˊ」、「ㄕˋㄅㄧㄝˊ」、「ㄈㄣㄇㄣˊㄅㄧㄝˊㄌㄟˋ」。
  3. ㄌㄟˋㄖㄨˊ:「ㄒㄧㄥˋㄅㄧㄝˊ」、「ㄍㄨㄛˊㄅㄧㄝˊ」、「ㄆㄞˋㄅㄧㄝˊ」、「ㄓˊㄧㄝˋㄅㄧㄝˊ」。
  4. ㄌㄧㄥˋㄨㄞˋ˙ㄉㄜㄖㄨˊ:「ㄅㄧㄝˊㄖㄣˊ」、「ㄅㄧㄝˊㄔㄨˋ」、「ㄅㄧㄝˊㄏㄠˋ」、「ㄅㄧㄝˊㄧㄡˇㄉㄨㄥˋㄊㄧㄢ」、「ㄅㄧㄝˊㄔㄨㄒㄧㄣㄘㄞˊ」、「ㄅㄧㄝˊㄎㄞㄕㄥㄇㄧㄢˋ」。
  5. ㄅㄨˊㄧㄠˋㄖㄨˊ:「ㄅㄧㄝˊㄕㄥㄑㄧˋ!」、「ㄅㄧㄝˊㄌㄧˇㄊㄚ!」、「ㄅㄧㄝˊㄉㄨㄛㄒㄧㄣ!」、「ㄅㄧㄝˊㄗㄡˇㄏㄠˇ˙ㄇㄚ?」
  6. ㄩㄥˋㄅㄧㄝˊㄓㄣㄏㄨㄛˋㄉㄚˋㄊㄡˊㄓㄣㄉㄥˇㄐㄧㄤㄨˋㄊㄧˇㄍㄨˋㄉㄧㄥˋㄖㄨˊ:「ㄅㄧㄝˊㄕㄤˋㄧˋㄉㄨㄛˇㄒㄩㄥㄏㄨㄚ。」、「ㄅㄚˇㄐㄧˋㄋㄧㄢˋㄓㄤㄅㄧㄝˊㄗㄞˋㄒㄩㄥㄑㄧㄢˊ。」
  7. ㄓㄨㄢˇㄖㄨˊ:「ㄅㄧㄝˊㄍㄨㄛˋㄌㄧㄢˇㄑㄩˋ」。
  8. ㄇㄛˋㄈㄟㄇㄛˋㄅㄨˊㄕˋㄅㄧㄠˇㄕˋㄔㄨㄞˇㄘㄜˋ˙ㄉㄜㄧˋㄨㄟˋㄖㄨˊ:「ㄅㄧㄝˊㄕˋㄨㄛˇㄘㄞㄘㄨㄛˋ˙ㄌㄜ?」
  9. ㄅㄧㄝˊㄓㄣㄧˋㄓㄨㄥˇㄩㄥˋㄌㄞˊㄐㄧㄤㄕˋㄨˋㄆㄟˋㄍㄨㄚˋㄗㄞˋㄨˋㄊㄧˇㄕㄤˋ˙ㄉㄜㄊㄜˋㄓˋㄨㄢㄓㄣㄖㄨˊ:「ㄑㄩㄢˊㄅㄧㄝˊㄓ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é
解釋:
  1. 分離、離開。
    【例】告別、永別、久別重逢
  2. 區分、分辨。
    【例】辨別、鑑別、識別證
  3. 差距、差異。
    【例】天壤之別
  4. 另外。
    【例】別人、別稱、別開生面
  5. 種類。
    【例】性別、國別、派別
  6. 不要。表勸阻或禁止的意思。
    【例】別生氣!
  7. 扭轉。
    【例】別過臉去!
  8. 用別針或大頭針等將物品固定。
    【例】在胸襟上別上一朵胸花。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é
解釋:
[動]
1.分離、離開。如:「告別」、「暫別」、「永別」、「臨別依依」、「久別重逢」。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區分、分辨。如:「辨別」、「鑑別」、「識別證」、「分門別類」。《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西門豹傳》:「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3.用別針或大頭針等固定物品。如:「別上一朵胸花。」、「把紀念章別在胸前。」
4.插著、卡住。如:「把門拴別上!」、「上衣口袋別著一隻鋼筆。」
5.折、轉。如:「別起腿來」、「別過臉去」。《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小官只不肯說,別了面皮,朝裡壁睡了。」
[名]
1.類。如:「性別」、「國別」、「派別」、「職別」。
2.差距、分別。如:「天淵之別」。宋.王安石〈論陶冶人才〉:「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別。」
3.姓。如南北朝有別浦,宋代有別之杰。
[形]
1.另外的。如:「別人」、「別家」、「別稱」、「別處」。
2.特殊、與眾不同。如:「別格」。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小姐比昨日打扮的又別,真神仙中人也。」
[副]
1.另、外。如:「別具匠心」、「別開生面」、「別樹一幟」。五代十國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
2.不要。表勸阻或禁止的意思。如:「別走!」、「別生氣!」、「別打岔!」、「別理她!」
3.莫非、莫不是。表揣測的意味,常與「是」連用。如:「別是我猜錯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別」是與「兼」相對的名詞,〔墨子‧兼愛篇〕中云:「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但當時天下害中之大者,即是大國攻打小國,大家大戶擾亂小家小戶,同時強劫弱,眾暴寡,奸欺愚,貴傲賤。又為人君者不惠,為人臣者不忠,父不慈,子不孝,這些都是當時的禍患。另外又有人以其兵刃毒藥水火,相互殘害殺傷,也是天下的禍害。這些禍害都是從惡人賊人而生,而絕不是由愛人利人而生的。惡人賊人是出於「交相別」,而不能「兼相愛」,交相別,是把「自己」和「別人」,以及「自己的」和「別人的」分得很清楚,然後只求自私自利,不但不受別人的利益,更反過來損害別人以求自利,所以「別」是有害而無益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另外的。
音讀: pi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分離、離開。
  2. [[動] ] 區分、分辨。
  3. [[形] ] 另外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分解。《說文解字.剮部》:「別,分解也。」《淮南子.齊俗》:「宰庖之切割分別也,曲得其宜而不折傷。」

2. 分離、離開。如:「告別」、「永別」。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端的個人生最苦是別離,倒做了伯勞飛燕各東西。」

3. 區分、分辨。如:「辨別」、「鑑別」、「識別證」。《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褚少孫補西門豹》:「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4. 差距、分別。如:「天淵之別」。宋.王安石〈論陶冶人才〉:「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別。」《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我萍水相逢,況且男女有別,你與我無干,我管你不著。」

5. 另外。如:「別具匠心」、「別開生面」、「別樹一幟」。五代十國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一五:「程曰:『爾為爾之官,我為我之丐,何預爾事邪?』不顧而去。此子甘處下流,真別有肺腸者。」

6. 其他。《醒世恆言》卷一七:「因有手遲腳慢的,眼看別人賺錢,心中不忿,卻去過老面前搬嘴。」《紅樓夢》第六八回:「說了,忙命備馬,躲往別處去了。」《鏡花緣》第一一回:「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7. 特殊、與眾不同。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小姐比昨日打扮的又別,真神仙中人也。」

8. 扭、折、轉。如:「別起腿來」、「別過臉去」。《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小官只不肯說,別了面皮,朝裡壁睡了。」

9. 區分不同類、不同團體之用語。如:「性別」、「國別」、「派別」、「班別」。

10. 用別針或大頭針等固定物品。如:「別上一朵胸花。」、「把紀念章別在胸前。」

11. 插著、卡住。如:「上衣口袋別著一隻鋼筆。」

12. 不要。表勸阻或禁止之意。《紅樓夢》第八回:「一面悄悄的咕噥說:『別理那老貨,咱們只管樂咱們的。』」《老殘遊記》第一三回:「你老別生氣,這孩子就是這脾氣不好,所以常挨打。」

13. 莫非、莫不是。表揣測之語氣,常與「是」連用。《紅樓夢》第一二回:「別是在路上有人絆住了腳,捨不得回來也未可知。」

14. 姓。如南北朝有別浦,宋代有別之傑。

注音: ㄅ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別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