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識 - 教育百科
ˋ
zhī sh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shì
解釋:
  1. 人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學問、經驗等。
    【例】他涉獵甚廣,知識相當豐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shì
解釋:
1.見識、學問。指所知道的事理。如:「知識豐富」、「化學是一種專門的知識。」《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其所以聞見甚淺。以淺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萬民,其說固不行。」
2.朋友、友人。漢.孔融〈論盛孝章書〉:「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
3.交往、結識。《南齊書.卷三七.列傳.虞悰》:「悰性敦實,與人知識,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聞煥章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俱備酒食迎接。」
4.瞭解。漢.劉向《列女傳.卷六.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魏書.卷九四.閹官列傳.賈粲》:「(賈粲)…世宗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
5.善友。指佛教教友。南朝梁.王筠〈與雲僧正書〉:「外書所謂冥契神交,內典則為善友知識。」《石點頭.卷七.感恩鬼三古傳題旨》:「因此也絕戒葷羶,隨僧茶飯。只多了幾莖頭髮,卻便是一個不剃頭的大知識。」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ledg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對事與物之瞭解,經過整理之後即稱為知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ledge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知識通常界定為「已經圓成其說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這個定義中包括 「圓滿的認知」,其中即含著「真」的意思;同時認知中又含有「完善周備」的意思。認知是就廣泛的意識作用而言;信念則與「意見」有別,是對意見堅持不二;然後知識指「所知的」,包括「知道是什麼」和「知道為什麼」。
  哲學家所探討的知識問題,除了知識是什麼之外,前述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說法;還探討:(1)知識的可能性;(2)知識的基本性質;(3)知識的種類;(4)知識的獲得;(5)知識與心靈(mind)的關係。前三項屬於認識論(Epistemology)的範圍;後兩項不僅是知識論的問題,也是心靈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ind)的問題。
  在知識的可能性方面,即是知識能否成立的問題;反對知識可能性的主張稱為懷疑論(Scepticism),懷疑論者認為:知識之所以能成立,在於其有確切無疑的證據,但這樣的證據很難找到,故而知識無法成立。不過懷疑論者本身犯了自相矛盾的毛病,因為懷疑論所持的確切無疑的證據,在懷疑論中也無法找到。晚近維根史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反駁懷疑論說,當我們在懷疑什麼東西時,就是我們已然肯定了許多東西,否則就不可能懷疑。言外之意是:懷疑論很難獨樹一幟,因為懷疑論還是要以「肯定」某些東西為出發點。
  在知識的性質方面,哲學家說法不同:依知識的根源說,或認為是「理性的」,或認為是「經驗的」;從知識的效度和限度說,或認為是「獨斷的」,或認為是「可疑的」,或認為是「相對的」,或認為是「實徵的」;從知識的對象說,或認為是「主觀的」,或認為是「超主觀的」。由此而形成哲學中的許多派別。
  在知識的分類方面,多數哲學家認為知識的種類主要有三:第一種是有關事實的知識(Factual Knowledge或know that),這種知識可以用命題(proposition)或陳述句(statement)的形式出現;第二種知識是實際的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或know how),這種知識不僅可用語言文字表達,更可應用於實際生活;第三種知識稱為見聞之知(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包括認識人的知識、認識地方的知識及認識物品的知識。見聞之知通常與實作的知識與實際的知識有關,但也不盡如此。
  有關知識之獲得及其與心靈之間的關係,哲學家所見頗不一致;其中兩個對立的觀點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及經驗主義(Empiricism)。理性主義認定人類心靈中的理性是知識的源頭,知識的形成完全是理性運作的結果;經驗主義則認為心靈像塊白板,心靈的建構與成熟是人類經驗累積的結果,知識的形成亦是經驗的聯結與累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ledge
作者: 葉乃靜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對於知識的定義,一般常看到的是,對某一特定領域所知的總和。事實(facts)和資訊(information)都可能是在傳播知識。個人透過經驗和教育獲得事實、資訊和知識。也有人認為,知識就是對某一主題理論和實務的瞭解。然而在哲學上,知識通常被定義為「已經圓成其說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定義中包括「真」和「完善周備」之意。並強調信念與意見的差別,及探討知識的可能性、知識的基本性質、知識的種類、知識的獲得、知識與心靈(mind)的關係。前三項屬於認識論的範圍;後兩項不僅是知識論的問題,也是心靈哲學的問題。  知識依據不同的基礎被分為各種不同類型,諸如命題知識、非命題知識、親知的知識(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描述的知識(knowledge by description)、先天與後天的知識、知道如何、知道如此以及其他。自柏拉圖開始,知識就被認為是由三種必要條件構成,信念、真和辨明。但也有人持反對看法。自此知識論就處於爭吵的狀況。  在管理領域我們常見知識的定義如,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此外,也包含專家獨特的見解,為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知識起源於智者的思想。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涵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著(2001)。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戴文坡、普賽克著,胡瑋珊譯(1999)。知識管理。臺北市:中國生產力。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編纂(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參考資料:

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著(2001)。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戴文坡、普賽克著,胡瑋珊譯(1999)。知識管理。臺北市:中國生產力。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編纂(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智識
相似詞 學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