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火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ˋㄊㄧˇㄖㄢˊㄕㄠㄙㄨㄛˇㄔㄢˇㄕㄥ˙ㄉㄜㄍㄨㄤㄖㄜˋㄒㄧㄢˋㄒㄧㄤˋㄖㄨˊ:「ㄌㄨˊㄏㄨㄛˇ」、「ㄓㄠˊㄏㄨㄛˇ」、「ㄒㄧㄥㄒㄧㄥㄏㄨㄛˇ」。
  2. ㄕㄥㄑㄧˋㄉㄨㄥˋㄋㄨˋㄖㄨˊ:「ㄏㄨㄛˇㄉㄚˋ」、「ㄉㄨㄥˋㄏㄨㄛˇ」、「ㄈㄚㄏㄨㄛˇ」、「ㄍㄨㄤㄏㄨㄛˇ」、「ㄅㄧㄝˊㄅㄚˇㄊㄚㄖㄜˇㄏㄨㄛˇ˙ㄌㄜ!」
  3. ㄐㄩㄣㄩㄥˋㄨˇㄑㄧˋㄏㄨㄛˋㄓㄢˋㄓㄥㄖㄨˊ:「ㄐㄩㄣㄏㄨㄛˇ」、「ㄏㄨㄛˇㄧㄠˋ」、「ㄎㄞㄏㄨㄛˇ」、「ㄓㄢˋㄏㄨㄛˇ」。
  4. ㄐㄧㄣˇㄐㄧˊㄐㄧˊㄙㄨˋㄖㄨˊ:「ㄏㄨㄛˇㄙㄨˋ」、「ㄓㄜˋㄕˋㄐㄧㄢˋㄕˊㄨㄢˋㄏㄨㄛˇㄐㄧˊ˙ㄉㄜㄕˋ!」
  5. ㄆㄥ調ㄊㄧㄠˊㄕˊㄙㄨㄛˇㄩㄥˋ˙ㄉㄜㄖㄜˋㄌㄧˋㄖㄨˊ:「ㄏㄨㄛˇㄏㄡˋ」、「ㄨㄣˊㄏㄨㄛˇ」。
  6. ㄔˋㄏㄨㄥˊㄙㄜˋ˙ㄉㄜㄖㄨˊ:「ㄏㄨㄛˇㄏㄨㄥˊ」、「ㄏㄨㄛˇㄊ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解釋:
  1. 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可燃物、燃點和氧氣是火的三要件。
    【例】爐火、燭火、柴火
  2. 急速、緊急。
    【例】火速、火急
  3. 動怒。
    【例】火大、發火、冒火
  4. 中醫指病理變化過程中,機能亢進的現象。
    【例】肝火、上火、退火
  5. 赤紅色的。
    【例】火紅、火狐狸
  6. 槍炮彈藥等武器。
    【例】軍火、火藥
  7. 五行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解釋:
[名]
1.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可燃物、燃點和氧氣是火的三要件。《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水滸傳》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尋了把草,灶裡點個火……那火頃刻開天也似般大。」
2.中醫指病理變化過程中,機能亢進的現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3.槍炮彈藥等武器稱為「火」。如:「軍火」、「火藥」。
4.五行之一。參見「五行」條。
5.姓。如明代有火源潔。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赤紅色的。如:「火紅」、「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詩:「天外飛霜下蔥海,火旗雲馬生光彩。」
[動]
1.燃燒。《禮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新唐書.卷九三.李靖傳》:「(李靖)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盡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2.動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說話了。」
[副]
急速、緊急。如:「火速赴約」、「十萬火急」。《莊子.天地》:「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ué/hé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物體燃燒所產生的光熱現象,也用來指可發光的電器。
  2. [[名] ] 引申為怒氣、熱情等與冰、冷相對的事物。
  3. [[名] ] 中醫所指引起發炎、煩燥等症狀的病因。
音讀: hó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物體焚燒時發出的光焰。《說文解字.火部》:「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水滸傳》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尋了把草,灶裡點個火……那火頃刻開天也似般大。」

2. 焚燒、燃燒。《禮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新唐書.卷九三.列傳.李靖》:「(李靖)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盡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3. 烹煮食物。如:「火房」、「打火」。《禮記.月令》:「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二月》:「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4. 燈燭、火炬等照明。如:「篝火」。明.凌濛初《紅拂記》第一齣:「出一重寶閣也錦離披,過一重朱戶也鎖葳蕤,到一重營帳也火熹微。」《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打點人靜後,出來捲取東西。怎當這人家新房裡頭一夜停火到天明。」

5. 似火之赤紅色。如:「火腿」、「火狐」。唐.李白〈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詩:「天外飛霜下蔥海,火旗雲馬生光彩。」清.王琦.注:「火旗,謂旗之赤似火。」

6. 指性情或情緒之急躁,激動或憤怒。如:「惱火」、「火冒三丈」。元.白仁甫《東牆記》第一折:「對人前一言難盡,老夫人治家嚴訓。怨俺那火性如雷老母親。謹慎閨門,晝夜追巡。」《海上花列傳》第二五回:「價末耐『挨得著』『挨勿著』瞎說!真真火冒得來!」

7. 迅疾、緊急。如:「火速赴約」。《莊子.天地》:「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醒世姻緣傳》第一八回:「原來晁大舍與珍哥火崩崩算計的要京裡尋分上,等過年恤刑的來,指望簡了罪放出來。」

8. 中醫上指發炎、煩燥等症狀。如:「上火」、「退火」、「肝火」。《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老夫幼年燈窗十載,染成一症,老年舉發。太醫院看是痰火之症。」《紅樓夢》第一三回:「不用忙,不相干。這是急火攻心,血不歸經。」

9. 唐代兵制中的編制,以同於一灶生火作飯之十人為一火。《歷代兵制.卷六.唐》:「士以三百人為團,五十人為隊,十人為火。」後指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防隅巡警》:「更有火下地分,遇夜在官舍第宅名望之家伏路,以防盜賊。」《水滸傳》第一九回:「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併。」

10. 五行之一。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視為構成萬物之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孔子家語.卷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11. 星宿。《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漢.毛亨.傳:「火,大火也。流,下也。」漢.鄭玄.箋:「大火者,寒暑之候也。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將言寒,先著火所在。」

12. 槍炮彈藥等武器,或比喻戰爭、爭鬥。如:「軍火」、「兩國交火」、「停火協定」。

13. 姓。如明代有火源潔。

14. 二一四部首之一。

注音: ㄏㄨㄛ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