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明夷待訪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明夷待訪錄〕為明末清初大師黃宗羲的著作。其時適值改朝換代之際,思想家提出反對君主專制和以民為本的要求,對於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見解;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首推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浙江餘姚人;學者稱為棃洲先生。宗羲青年時即參加反對閹黨的政治活動,並成為「復社」的領導人之一;曾從劉宗周(蕺山)問學,而劉宗周則是當時王學的傳人。明亡,黃宗羲即展開抗清的活動,曾「瀕於十死」的境地;後隱居家鄉,從事講學與著述,清廷曾多次徵他出仕,均堅決不就。
  黃宗羲學問淵博,全祖望(謝山)在〔棃洲先生神道碑〕中稱許他:「以濂洛之統,綜會諸家,橫渠之禮教,康節之數學,東萊之文獻,民齋(薛季宣)、止齋(陳傅良)之經制,水心(葉適)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為從來儒林所未有。」其重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南雷集〕等;其中〔明夷待訪錄〕,更是一部不朽的名著,內容幾無所不包,今傳刻本有〔原君〕、〔原臣〕、〔置相〕、〔原法〕、〔學校〕、〔取士〕上下、〔建都〕、〔方鎮〕、〔田制〕一二、〔兵制〕一二、〔財計〕一二等篇。
  黃宗羲的政治思想,最主要的是抑君主、倡民權、主張法治,如在〔原君篇〕中說:「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華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又說:「後之為君者……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豈天下之大,於兆民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其反對君主專制之意,昭然若揭。
  他又在〔原臣篇〕中指出為臣之道,決不是為了君主個人,而是為天下,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否則臣與君的關係跟路人一樣,為什麼要不問緣由一味死守什麼君臣之義?這樣的官吏只是「君之僕妾」而已,宗羲力詆其非。
  關於法治,他在〔原法篇〕中則說:「三代以下無法,後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思患於未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中,所謂非法之法也。夫非法之法,前王或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創之,後王或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壞之,壞之者固是以害天下,其創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也。……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為有治法而後有治人。」可說是超越時代的見解。
  黃宗羲的教育思想,乃由政治思想推衍而出;他把學校看作是知識分子會聚之所,為民意的代表,應立於監督指導政府的地位,因此他在〔學校篇〕中說:「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所論有如空谷足音,令人肅然起敬。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所揭櫫的思想,影響深遠,其後康有為、梁啟超及譚嗣同等倡民權、共和之說,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思想,無不受其啟迪。
  〔亭林文集〕載:顧亭林於讀〔明夷待訪錄〕後,致書棃洲曰:「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百王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對宗羲及其著書推崇備至。
  清末維新派學者,為鼓吹反抗君主專制,實行民權之主張,常將〔明夷待訪錄〕節錄本,祕密翻刻流傳,對當時民心的喚醒,作用甚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明夷待訪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