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武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ㄓˇ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ˇㄐㄧˋㄐㄧˊㄧㄡˇㄍㄨㄢ˙ㄉㄜㄖㄨˊ:「ㄨˇㄍㄨㄥ」、「ㄨˇㄕㄨˋ」。
  2. ㄩˇㄐㄩㄣㄕˋㄧㄡˇㄍㄨㄢ˙ㄉㄜㄖㄨˊ:「ㄨˇㄅㄟˋ」、「ㄨˇㄑㄧˋ」。
  3. ㄩㄥˇㄇㄥˇㄖㄨˊ:「ㄨㄟㄨˇ」、「ㄎㄨㄥˇㄨˇㄧㄡˇㄌ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戰鬥、軍事、暴力等方面的事。
    【例】動武、比武、整軍經武
  2. 與軍事、戰鬥有關的。與「文」相對。
    【例】武器、武士、武力
  3. 勇敢、威猛。
    【例】勇武、威武、孔武有力
  4.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戰鬥、軍事、暴力等事。相對於文而言。如:「動武」、「比武」、「整軍經武」、「文武雙全」。《孫子.行軍》:「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2.足跡。《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3.《詩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武,奏大武也。」指周公所作歌頌武王武功之詩。本章二句為:「於皇武王,無競維烈。」
4.姓。如漢代有武臣。
[形]
1.與軍事、戰鬥有關的。如:「武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見鍾士季,如觀武庫,但睹矛戟。」
2.勇猛、威風。如:「勇武」、「威武」、「神武」、「英武」、「孔武有力」。唐.柳宗元〈送婁圖南秀才遊淮南將入道序〉:「羸而自養耶?則甚碩且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指軍事、暴力、戰鬥。
  2. [[名] ] 指武功。
音讀: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戰鬥、軍事、勇力等事。相對於文而言。如:「動武」、「整軍經武」。《說文解字.戈部》:「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書經.大禹謨》:「乃武乃文。」《孫子.行軍》:「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2. 指軍服、兵器。如:「武裝」、「武器」。《逸周書.允文》:「收武釋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見鍾士季,如觀武庫,但睹矛戟。」

3. 勇猛、威風。如:「威武」、「神武」、「英武」。《字彙.止部》:「武,威也。……勇也。」《詩經.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唐.柳宗元〈送婁圖南秀才遊淮南將入道序〉:「羸而自養耶?則甚碩且武。」

4. 武士、武將。《詩經.大雅.崧高》:「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5. 武功、武藝。《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鏡花緣》第五九回:「宋素向日常在教場習武,人都叫他三眼彪。」

6. 指使用武力所應遵守之道義準則。《國語.晉語三》:「且戰不勝,而報之以賊,不武。」《三國志.卷二三.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常林》:「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彊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

7. 用兵,指揮作戰。《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晉書.卷一一六.姚襄載記》:「(襄曰)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武之地。」

8. 兵法、韜略。《禮記.月令》:「(仲秋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魏書.卷一.序紀》:「治兵講武,有平南夏之意。」

9. 足跡。《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10. 繼承。《爾雅.釋詁上》:「武,繼也。」《詩經.大雅.下武》:「下武維周,世有哲王。」

11. 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閒。」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遊嵩山日記》:「寺外數武,即有流鏗然,下墜石峽中。」

12. 《詩經.周頌》之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武,奏大武也。」指周公所作歌頌武王武功之詩。首章二句為:「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左傳.宣公十二年》:「武王克商作〈頌〉……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

13. 金屬打擊樂器。《禮記.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東漢.鄭玄.注:「文謂鼓也,武謂金也。」唐.孔穎達.疏:「武,謂金鐃也。」

14. 冠卷,即古時冠上之結帶。《禮記.雜記上》:「委武玄縞而後蕤。」清.毛奇齡《喪禮吾說篇》卷六:「古冠名有三:曰冕,曰弁,曰冠。弁與冕皆有綖、有武……以結於頷下,其繩謂之武。」

15. 舞蹈,通「舞」。《禮記.樂記》:「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呂氏春秋.大樂》:「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

16. 姓。如漢代有武臣。《通志.卷二八.氏族略四》:「武氏,子姓,宋武公之後也。……漢武臣為趙王,又有武涉。」

注音: 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