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胡瑗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hú yu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ú yuàn
解釋:
人名。(西元993~1059)字翼之,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宋經學家兼教育家,學者稱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與孫復、石介共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講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之先聲。教授湖州,置經義、治事二齋,使諸生各就其志,注重實用,時稱湖學。著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胡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學者、教育家;泰州海陵郡如皋縣(今江蘇泰州)人。因原籍陝西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生於太宗淳化四年,卒於仁宗嘉祐四年。幼年在泰山讀書時,刻苦自勵;學成之後,乃以經術教授吳中。仁宗景祐元年(1034),擔任蘇州郡學教授;景祐二年,參與朝廷更定雅樂,授試祕書省校書郎;仁宗慶曆二年(1042),又獲聘為湖州州學教授。總計在蘇、湖致力教學長達二十多年。晚年曾任國子監直講並主持太學;後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老於家,卒後諡曰文昭。
  胡瑗主張以「道德仁義」為教育之本,可由其門人劉彝對神宗之問得知。其言云:「臣師胡瑗,以道德仁義教東南諸生。」劉彝又稱其師以「聖賢自期許」,認為聖人之道有 「體」、「用」、「文」三方面,而教育之目的乃在培養「明體達用」的人才。所謂「體」、「用」、「文」三者,係以君臣、父子、仁、義、禮、樂為萬世不變的「體」;詩、書、史、傳、子、集為垂法後世的「文」;將「體」、「文」付諸實踐,以「潤澤斯民,歸於皇極」為「用」。胡瑗並強調學校教育主要在向學生傳授「明體達用」之學,而非專門講求聲律浮華的詞藻以應付科舉考試。
  在教育方法方面,胡瑗更是多所創建,主要計有:
  1.蘇湖教法(亦稱分齋教法):將學科分為經義、治事二齋。經義選擇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主要在因材施教,分別培養治術、技術方面的實用人才。
  2.分組討論:依學生興趣或就當時政事分組討論,教師則從旁加以指導,以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安定學案附錄〕載:「先生初為直講,有旨專一學之政,遂推誠教育多士;亦甄別人物,故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者,好文藝者,好尚節義者,使之以類群居講習,先生亦時時召之,使論其所學,為其定理。」
  3.人格感化:胡瑗對於教學訂有詳細辦法,而且自己做出榜樣,並重視師生關係。〔宋史‧胡瑗傳〕云:「瑗教人有法,科條纖悉具備,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其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從之遊者,常數百人。」
  4.德性陶冶:胡瑗亦重視以雅樂詩歌來調劑生活,涵濡德性。〔安定學案附錄〕云:「先生在學時,每公私試罷,掌儀率諸生會於肯善堂,合雅樂歌詩,至夜乃散。諸齋亦自歌詩奏樂,琴瑟之聲徹於外。」
  5.旅行教學:胡瑗並主張學者應旅遊四方,增廣見聞。曾曰:「學者只守一鄉,則滯於一曲,隘吝卑陋。必遊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見聞,則為有益於學者矣。」
  胡瑗為宋學的先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當時的太學及其後的書院教育影響甚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胡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