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命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ㄞㄑㄧㄢˇㄖㄨˊ:「ㄇㄧㄥˋㄖㄣˊㄑㄧㄢˊㄑㄩˋ」。
  2. ㄕㄤˋㄐㄧˊㄉㄨㄟˋㄒㄧㄚˋㄐㄧˊ˙ㄉㄜㄓˇㄕˋㄖㄨˊ:「ㄇㄧㄥˋㄌㄧㄥˋ」、「ㄗㄨㄣㄇㄧㄥˋ」、「ㄈㄥˋㄇㄧㄥˋ」、「ㄊㄧㄥㄇㄧㄥˋㄒㄧㄥˊㄕˋ」。
  3. ㄕㄥㄨˋㄕㄥㄘㄨㄣˊ˙ㄉㄜㄐㄧㄋㄥˊㄖㄨˊ:「ㄕㄥㄇㄧㄥˋ」、「ㄒㄧㄥˋㄇㄧㄥˋ」、「ㄐㄧㄡˋㄇㄧㄥˋ」、「ㄇㄧㄥˋㄗㄞˋㄉㄢˋㄒㄧˋ」。
  4. ㄒㄧㄢㄊㄧㄢㄓㄨˋㄉㄧㄥˋ˙ㄉㄜㄈㄟㄏㄡˋㄊㄧㄢㄙㄨㄛˇㄋㄥˊㄍㄞˇㄅㄧㄢˋ˙ㄉㄜㄖㄨˊ:「ㄇㄧㄥˋㄩㄣˋ」、「ㄏㄠˇㄇㄧㄥˋ」、「ㄙㄨㄢˋㄇㄧㄥˋ」、「ㄏㄨㄥˊㄧㄢˊㄅㄛˊㄇㄧㄥˋ」、「ㄙˇㄕㄥㄧㄡˇㄇㄧㄥˋㄈㄨˋㄍㄨㄟˋㄗㄞˋㄊㄧㄢ。」
  5. ㄑㄩˇㄉㄧㄥˋㄖㄨˊ:「ㄇㄧㄥˋㄇㄧㄥˊ」、「ㄇㄧㄥˋㄊㄧˊ」。
  6. ㄧˇㄨㄟˊㄖㄨˊ:「ㄗˋㄇㄧㄥˋㄅㄨˋㄈㄢˊ」、「ㄗˋㄇㄧㄥˋㄈㄥㄌㄧ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ìng
解釋:
  1. 生物生存的機能。
    【例】性命、生命
  2. 先天注定的運數。
    【例】天命、宿命
  3. 差遣、下命令。
    【例】命人送達
  4. 上級或尊長的指示。
    【例】母命難違
  5. 取定。
    【例】命名、命題
  6. 以為。
    【例】自命不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ìng
解釋:
[動]
1.差遣、下命令。如:「命人送信」。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2.取定。如:「命名」、「命題」。
3.以為。如:「自命不凡」。
[名]
1.生物生存的機能。如:「生命」、「性命」。《文選.李密.陳情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2.先天注定的窮通得失本分,不是後天所能改變的。《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漢.王充《論衡.命義》:「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凶者,命也。」
3.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如:「遵命」、「奉命」。《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ī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
  2. [[名] ] 宿命、命運。
  3. [[動] ] 指定、指派。
音讀: miā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宿命、命運。
  2. [[名] ] 生命、壽命。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ㄇㄧㄥˋ

1. 差遣。《說文解字.口部》:「命,使也。」《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命。」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2. 指示。如:「遵命」、「奉命」。《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3. 委任、派任。《韓非子.亡徵》:「出軍命將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可亡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4. 政令、法令。《周禮.地官.小司徒》:「凡用眾庶則掌其政教,與其戒禁,聽其辭訟,施其賞罰,誅其犯命者。」《書經.甘誓》:「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5. 古代帝王所頒賜爵之文書。如:《尚書》中之〈微子之命〉、〈蔡仲之命〉等。《周禮.春官.序官》:「典命:中士二人、府二人……。」漢.鄭玄.注:「命謂王遷秩群臣之書。」

6. 受有爵位封號。《詩經.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儀禮.喪服》:「為大夫命婦者,唯子不報。」漢.鄭玄.注:「命者,加爵服之名。」

7. 教、告。《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漢.趙岐.注:「命之,猶言受命教矣。」《國語.吳語》:「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敢訪諸大夫問戰,奚以而可?」三國吳.韋昭.注:「命,告也。」

8. 召喚。《廣韻.去聲.映韻》:「命,召也。」《南史.卷六九.列傳.虞荔》:「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並書招之,迫切不得已,乃應命至都。」

9. 執(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

10. 生之名,與死之名相對。《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11. 萬物生存之時間。《論語.先進》:「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晉.李密〈陳情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12. 終死。《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帝怒,乃下郡縣收捕……呂种亦豫其禍,臨命歎曰:『馬將軍誠神人也!』」

13. 生計、生活。《廣韻.去聲.映韻》:「命,計也。」晉.李密〈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

14. 先天註定窮達、得失之數。《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漢.王充《論衡.命義》:「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凶者,命也。」

15. 名。《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免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攙、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唐.司馬貞.索隱:「免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張耳,大梁人也……嘗亡命遊外黃。」唐.顏師古.注:「命者,名也,凡言亡命謂脫其名籍而逃亡。」

16. 取名。《左傳.桓公二年》:「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7. 取定。《宋史.卷一七.哲宗本紀一》:「戊辰詔舉人程試,主司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紀一》:「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紅光滿室,如日正中,少長,命名伯琮。」

18. 以為。如:「自命清高」。《聊齋志異.卷九.楊大洪》:「大洪楊先生漣,微時為楚名儒,自命不凡。」

㈡ㄇㄢˋ

輕慢。通「慢」。《禮記.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漢.鄭玄.注:「命讀為慢,聲之誤也。舉賢而不能使君以先己,是輕慢於舉人也。」

注音: ㈠ㄇㄧㄥˋ ㈡ㄇ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