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照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ㄤㄒㄧㄢˋㄊㄡˊㄕㄜˋㄗㄞˋㄨˋㄊㄧˇㄕㄤˋㄖㄨˊ:「ㄓㄠˋㄕㄜˋ」、「ㄓㄠˋㄇㄧㄥˊ」、「ㄓㄠˋㄌㄧㄤˋ」、「ㄧㄤˊㄍㄨㄤㄆㄨˇㄓㄠˋㄉㄚˋㄉㄧˋ」。
  2. ㄇㄛˊ仿ㄈㄤˇㄅㄧˇㄉㄨㄟˋㄖㄨˊ:「仿ㄈㄤˇㄓㄠˋ」、「ㄓㄠˋ」、「ㄓㄠˋㄌㄧˋ」、「ㄓㄠˋ˙ㄓㄜㄗㄨㄛˋ」、「ㄓㄠˋㄓˇㄕˋㄅㄢˋㄌㄧˇ」。
  3. ㄉㄨㄟˋ˙ㄓㄜㄨˋㄊㄧˇㄧˇㄈㄢˇㄧㄥˋㄨˋㄊㄧˇㄒㄧㄥˊㄓㄨㄤˋ˙ㄉㄜㄉㄨㄥˋㄗㄨㄛˋㄖㄨˊ:「ㄓㄠˋㄐㄧㄥˋ˙ㄗ」。
  4. ㄒㄧㄤˋㄆㄧㄢˋㄖㄨˊ:「ㄐㄧㄣˋㄓㄠˋ」、「ㄩˋㄓㄠˋ」、「ㄓㄠˋㄆㄧㄢˋ」。
  5. ㄕㄜˋㄧㄥˇㄖㄨˊ:「ㄓㄠˋㄒㄧㄤˋ」、「ㄆㄞㄓㄠˋ」。
  6. ㄎㄢㄍㄨㄢˇㄖㄨˊ:「ㄓㄠˋㄍㄨˋ」、「ㄓㄠˋㄧㄥˋ」、「ㄓㄠˋㄌㄧㄠˋ」、「ㄓㄠˋㄍㄨㄢˇ」。
  7. ㄆㄧㄥˊㄓㄥˋㄖㄨˊ:「ㄐㄧㄚˋㄓㄠˋ」、「ㄏㄨˋㄓㄠˋ」、「ㄓˊㄓㄠˋ」。
  8. ㄊㄨㄥㄖㄨˊ:「ㄓㄠˋㄏㄨㄟˋ」、「ㄓㄠˋ」。
  9. ㄇㄧㄥˊㄅㄞˊㄖㄨˊ:「ㄒㄧㄣㄓㄠˋㄅㄨˋㄒㄩㄢ」。
  10. (10) ㄖˋㄍㄨㄤㄖㄨˊ:「ㄒㄧˋㄓㄠˋ」、「ㄘㄢˊㄓ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照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o
解釋:
  1. 光線投射。
    【例】照耀、照射、陽光普照 ◎
  2. 藉著鏡子或反光物而反映物體形象。
    【例】攬鏡自照
  3. 比擬、依據。
    【例】仿照、依照、照本宣科
  4. 知道、明白。
    【例】心照不宣
  5. 看顧。
    【例】照顧、照應、照料
  6. 攝取影像。
    【例】照相
  7. 像片。
    【例】近照、玉照、結婚照
  8. 憑證。
    【例】執照、護照、駕照
  9. 日光。
    【例】夕照、殘照、晚照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o
解釋:
[動]
1.映射。如:「照耀」、「陽光照在窗戶上。」
2.投映。如:「照鏡子」。
3.比擬、依據。如:「仿照」、「照貓畫虎」、「比照辦理」、「照本宣科」。
4.比對、核對。如:「對照」。
5.通知。如:「照會」、「關照」。
6.向著、對著。如:「照頭一棍」、「照著敵人開槍」。
7.看、顧。如:「照顧」、「照應」、「照料」。
8.知曉。如:「心照不宣」。《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臣聞騏驥長鳴,則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
9.攝取影像。如:「照相」、「這張像片是新照的。」
[名]
1.日光。如:「夕照」、「殘照」。
2.像片。如:「近照」、「玉照」。
3.憑證。如:「執照」、「護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申公道:『錢卻有,何以為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à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依照、按照。
  2. [[名] ] 憑證。
音讀: tsiò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承受光線的映射或反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明也。《說文解字.火部》:「照,明也。」

2. 映射。如:「照耀」、「陽光照在窗戶上。」東周戰國.宋玉〈九辯〉:「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唐.白居易〈窗中列遠岫〉詩:「碧愛新晴後,明宜反照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此月普照萬方,如此光燦,其中必有非常好處。」

3. 投映。唐.李商隱〈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詩:「我聞照妖鏡,及與神劍鋒。」《西遊記》第三九回:「那菩薩袖中取出照妖鏡,照住了那怪的原身。」《紅樓夢》第九四回:「黛玉略自照了一照鏡子,掠了一掠鬢髮,便扶著紫鵑到怡紅院來。」

4. 日光。如:「夕照」、「殘照」。唐.上官儀〈奉和秋日即目應制〉詩:「晚雲含朔氣,斜照蕩秋光。」唐.王維〈送李太守赴上洛〉詩:「驛路飛泉灑,關門落照深。」

5. 比對、核對。如:「對照」。《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命州郡守倅結罪保明,比照字跡無偽,方許簾引注籍。」《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如了事,就將所用之物前來照證。」

6. 比擬、依據。如:「照貓畫虎」、「照本宣科」。《文明小史》第一六回:「我自從改了洋裝,一切飲食起居,通統仿照外國人的法子,一天到晚,只吃兩頓飯。」《大清會典.卷九四五.工部.陵寢禁令》:「惟易州泰陵後龍地方,未經一體照辦。」

7. 知曉、明白。如:「心照不宣」。晉.潘岳〈夏侯常侍誄〉:「人見其表莫測其裡,徒謂吾生文勝則史,心照神交,唯我與子。」《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臣聞騏驥長鳴,則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

8. 通知。如:「照會」、「關照」。《儒林外史》第五一回:「祁太爺道:『何以不見知照?』」《老殘遊記》第三回:「到上房關照一聲,說,有先生來看病。」

9. 憑證。如:「執照」、「護照」。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引章,你再要嫁人時,全憑這一張紙是個照證,你收好者。」《喻世明言.卷三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申公道:『錢卻有,何以為照?』」

10. 看顧、侍候。如:「照應」、「照料」。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他自到我家來,倒也親熱,一家無二,每日前後照顧,再不嫌貧棄賤。」《文明小史》第五一回:「這裡上等艙每房都有一個伺候的僕歐,茶水飲食都是他來關照。」

11. 向著、對著。如:「照頭一棍」、「照著敵人開槍」。《紅樓夢》第二五回:「這些話沒說完,被賈母照臉啐了一口唾沫。」

12. 攝取影像、拍攝。如:「照相」、「這張相片是新照的。」《老殘遊記》第一一回:「聖人只用『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兩句,把這南革諸公的小像直畫出來,比那照像照的還要清爽。」

13. 相片、圖像。如:「近照」、「玉照」。

注音: ㄓ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照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