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 - 教育百科
墨 |
|
- 部首 黑
- 部首外筆畫 3畫
- 總筆畫 15畫
- 漢語拼音 mò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ò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ò |
解釋:
[名] 1.書畫用的黑色顏料。如:「石墨」、「筆墨」。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一緘情淚紅猶溼,滿紙春愁墨未乾。」 2.書畫用的各色顏料。如:「藍墨」、「紅墨」。 3.文字、文章或知識。如:「胸無點墨」、「惜墨如金」、「舞文弄墨」。 4.字畫的代稱。如:「墨寶」。宋.歐陽修〈唐顏魯公法帖〉:「此本墨蹟在予亡友王子野家。」 5.古代肉刑之一。在罪人臉上刺刻染墨。《書經.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漢.孔安國.傳:「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 6.墨家的簡稱。如:「儒墨」。《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7.姓。如戰國時宋國有墨翟。 [形] 1.黑色如墨的。如:「墨菊」、「墨綠」。《孟子.滕文公上》:「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 2.貪汙的。如:「墨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津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墨指書畫所用的黑色顏料,用松等原料製成。與筆、紙、硯並稱為文房四寶。商代甲骨文,已有墨書,為石墨之,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墨,書黑也,從土從黑」。戰國之時,墨始出現,莊子有「舔筆如墨」之說。松墨之前,曾用石墨。〔墨經〕云:「古用松、石墨兩種,石墨自魏晉以後無聞,松之製尚矣」。〔輟耕錄〕云:「中古方以石墨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浪,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松夾和為之」。人工造墨,約始於漢代,〔漢官儀〕云:「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渝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最早見於記載的製墨家為三國魏的書法家韋誕。唐代始有專製墨品者,墨之品質精良者,推南唐李廷珪。李廷珪,原姓奚,與其父首創搗松和膠等技術。奚在南唐時定居安徽歙州,賜姓李氏,所製之墨堅如玉、紋如犀,光澤如漆,豐肌膩理。宋元時期,墨之製造,較前代有所擴展,在藝術加工上達到了淫巧奢靡的極詣。明代的製墨名家,數不勝數,其最著者,為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三家,且多集中在皖南地區。到了清代,墨之製作,更向前推進一步,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先後崛起,形成鼎鼎大名的四大家。其中胡開文所製墨,在辛亥革命後,曾獲巴拿馬萬國賽會金質獎。墨的品種,可分兩大類,即油和松。油墨是用油燒(主要用桐油),再加入膠料、麝香、冰片等製成,特點是質地堅實細膩,烏黑發亮;松墨則是用松樹枝燒,再配以膠料、香料而成,特點是色黑,但缺少光澤,膠質較輕。明、清墨譜中,以方瑞生編〔墨海〕、陳繼儒撰〔墨法集要〕等為最著。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ba̍k
|
解釋:
|
|
同義詞: | 墨水、墨汁 |
音讀: | bi̍k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書畫用的黑色顏料。如:「石墨」、「筆墨」。《說文解字.黑部》:「墨,書墨也。」晉.王嘉《拾遺記》卷四:「行途無所題記,以墨書掌及股裡,夜還而寫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一緘情淚紅猶溼,滿紙春愁墨未乾。」 2. 書畫用的顏料。如:「藍墨」、「紅墨」。 3. 黑色。如:「墨菊」、「墨綠」、「墨鏡」。《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孟子.滕文公上》:「君薨,聽於塚宰,歠粥,面深墨。」 4. 木匠用以取直之墨線。如:「繩墨」、「矩墨」。漢.揚雄《太玄經.卷三.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則。」晉.范望.注:「墨謂繩墨也。」也指準則、法度。《晉書.卷八五.列傳.劉毅》:「正色立朝,舉綱引墨,朱紫有分,鄭衛不雜。」 5. 文字、文章或知識。如:「胸無點墨」、「惜墨如金」、「舞文弄墨」。 6. 詩文或字畫之代稱。如:「墨寶」、「翰墨」。《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宋.歐陽修〈唐顏魯公法帖〉:「此本墨蹟在予亡友王子野家。」 7. 古代肉刑之一。在罪人臉上刺刻染墨。商周叫「墨刑」,秦漢叫「黥刑」。《書經.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漢.孔安國.傳:「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 8. 墨家之簡稱。如:「儒墨」。《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 9. 貪汙。如:「墨吏」。《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新唐書.卷一七五.列傳.楊虞卿》:「漢公既以墨敗,陛下容可舉劇部私貪人?」 10. 姓。如戰國時宋國有墨翟。 |
|
注音: | ㄇㄛ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墨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