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ú di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蝴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ú dié |
解釋:
動物名。昆蟲綱鱗翅目。頭上有對複眼,二隻單眼,複眼間細長的觸角司感覺。頭下方的口器,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著生三對步行腳,兩對翅膀。生長週分為卵、幼蟲(毛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種類繁多,約有九萬種,分布世界各地。也作「蚨蝶」、「胡蝶」。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蝴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utterfly, the |
作者: | 徐進豐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兩幕四景默劇舞劇(Mime Ballet)。瑪麗.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1804-1884)編舞,奧芬巴赫(Jacque offenbach, 1819-1880)作曲,瑪麗與聖喬治(Vernoy de Saint Georges)共同編劇,1860年11月26日首演於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內容:道行深厚的女魔法師韓佐(Hamza),正在鏡前化□,企望誘惑達加瑪(Djalma)王子吻她,只要一吻,她便能立刻返老還童,回復原有的青春美貌。她捉住了國王美麗的女兒華花菈(Farfalla,義大利文原意為蝴蝶),摹仿她的舉手投足,然後不懷好意的想用拐杖打死她,不過卻打傷了自己的僕役帕提梅蒂(Patimate)。當王子進來時,隨從提醒他眼前的女人可能是韓佐,王子沒有向她致意,反而吻了華花菈一下,然後離開;之後華花菈用一朵花搔癢戲耍韓佐,她生氣的將華花菈變成一支蝴蝶。場景換成空中花園,宮女們撲捉大群蝴蝶作樂,將飛蝶裝籠送給王子,正當要被釘成標本時,王子察覺其中有華花菈後,放走了全部的蝴蝶。不久,華花菈又被韓佐捉住,不過這次被帕提梅蒂暗中放走,帕提梅蒂並設計網捉自己的主人韓佐,然後把這位老魔法師交給了艾密爾(Emir)國王,由於韓佐曾綁走國王的女兒華花菈。第二幕:在逼供下,韓佐終於交出國王的女兒華花菈,國王將女兒許配給王子達加瑪。韓佐施法,在王子與華花菈擁抱接吻時,準備接收王子的吻,不過被王子察覺,詭計沒有得逞。韓佐又讓王子墮入沈睡中,夢中來到一座美麗的花園,裡面萬蝶齊舞,華花菈也是其中的一隻。王子醒來,發覺華花菈又被變回成了蝴蝶,在身旁鼓翼繞飛,他捉住它,並把它藏起來。結婚儀隊進場,領頭前導的是一支火炬車隊;受到火光的吸引,蝴蝶飛向火炬,翅膀著火,從空中掉落,魔咒終於被破除,華花菈恢復人形跌進王子的懷裡。同時韓佐也變成了雕像。雷文頌(André Levinson)在瑪麗的傳記中寫著:「它是奇想的高加索,白色芭蕾被描述東方傳奇的舞劇所替代。」《蝴蝶》是瑪麗.塔伊歐尼編作的唯一芭蕾作品,她同時也參與編劇。是喜歌劇作曲家奧芬巴哈寫的第一齣舞劇音樂。它也是女舞星李芙麗(Emma Livry,1842-1863)的成名之作,她瘦小,長像平凡,卻是法國舞蹈界的希望,法國雖是浪漫思潮與舞劇萌芽茁壯的國度,然而傑出舞者卻都來自國外,李芙麗則是道地的法國人,成功全靠個人才華與努力,舞評家說:「在花上跳舞,不著痕跡!」《蝴蝶》是瑪麗特別為她量身打造的作品,她也是瑪麗風格的繼承者:「流暢的優雅、精緻的線條!」瑪麗說:「對的,我從沒有見過自己跳舞的樣子,不過一定像她!」。早在籌劃舞劇前,聖喬治就已經把劇本寫好了。當歌劇院總監羅耶(Royer)與作曲家奧芬巴哈邀約瑪麗負責編舞,她立刻要求修改劇本。《蝴蝶》幾經一整年的籌劃,首演時瑪麗已離開舞台十三年了,雷文頌記載著:「李芙麗承傳了老師的輕盈靈巧、寂靜飛翔。」,甚至連外貌都像瑪麗:「瘦骨嶙峋、憔悴乾枯。」首季,從11月到次年的5月共演了三十場,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首演後,舞評幾乎都極盡奉承的讚譽,1860年12月2日聖維克多(Paul de Saint-Victor)在《群眾報》中記述:「瑪麗將李芙麗投射入極致的輕盈空中,讓她成為舞藝界的一顆閃亮星星。」史密斯(Paul Smith)則寫著:「起先是人形的仙女,現在則已羽化成蝴蝶」。不幸的,李芙麗真的太像蝴蝶了,一年後,在排練奧伯(Daniel F. E. Auber, 1782-1871)的歌劇《La Muerte de Portici》時,由於紗裙碰觸到舞台上的瓦斯燈,全身著火,嚴重灼傷,六個月後,才痛苦的死去;「藝術即生活」,蝴蝶真的撲火了!瑪麗在她的墳中放了一張照片,上面寫著:「讓大家忘了我吧!但是你不要忘記我喲!」李芙麗死時21歲,瑪麗正好60歲,失望之餘,宣佈辭去歌劇院舞蹈學校高級班教職,隱居科木(Como)湖畔別墅,再也沒有上台跳舞,《蝴蝶》也不再被重演,二十年後死於馬賽。1974年瑪麗安.羅森(Elsa Marianne Von Rosen, 1927-)以《蝴蝶》的音樂為瑞典哥特堡芭蕾舞團(Göteborg Ballet)編作舞劇《Utopia》。然而最為人知曉的作品是1979年雷諾.辛德(Ronald Hynd, 1931-)為休士頓芭蕾舞團編作諷刺十九世紀舞蹈風格的《蝴蝶》舞劇,藍卻伯利(John Lanchbery, 1923-)負責整編音樂,彼德.多卻堤(Peter Docherty)擔任佈景及服裝設計,共三幕,劇本也重編,故事地點改成波斯,結局男女主角均被燒死。舞評兩極,有「是齣柔和的浪漫舞劇」,也有「刻薄的嘲弄」的指責,不過它卻是休士頓芭蕾舞團最受人喜愛的作品之一。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蝴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ôo-tia̍p
|
解釋:
|
|
同義詞: | 尾蝶、蝶仔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蝴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