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王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王哲(1112~1170)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終南劉蔣村人,始名中字,字允卿;從小就卓然不群,既長美鬚眉,軀幹雄偉,弱冠修進士業,隸京兆學籍,才思敏捷,善於屬文,亦喜弓馬;金天眷初(1138)應武略,易名世雄,字德威;後以文武皆無所成,乃慨然入道,並改名王哲(即王喆或王嚞)。
  其時女真族與漢族雜處,在金太宗統治期間,女真人利用軍事政治特權,大肆掠奪兼併漢人土地,貧民無地可耕,流離失所,由經濟的矛盾,發展而為民族仇恨。在金人敵視漢人,武將輕薄儒士的情勢之下,知識分子只能懷玉於中,同塵於外,甚或囚首垢面、佯狂忍辱,隱遁山林,慨然入道。
  王哲乃於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三人結茅劉蔣村,倡道關中;大定七年,王哲過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直抵寧海州(今山東牟平)收七真,立三教會,正式創教,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其立教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教。
  所謂七真是指馬鈺(丹陽)、譚處端(長真)、劉處玄(長生)、丘處機(長春)、王處一(玉陽)、郝大通(廣寧)、孫不二(清淨)七人,而以全真名教,固然是要承〔道德經〕本旨,但絕不是復老子之舊,更重要的是它要創「三教圓融」之新,即在〔道德經〕的基礎上,融合儒釋道三教「理性命之學」,走三教合一的道路。王哲常以〔孝經〕、〔心經〕和〔道德經〕三經,教其門徒,在他雲遊各地時,於文登建「三教七寶會」,於寧海建「三教金蓮會」,至福山又立「三教三光會」,至登州又立「三教玉華會」,至萊州又起「三教平等會」,凡立會必以三教名之,表明他不獨居一教,而主張三教平等。他寫的〔三州五會化緣榜〕,就是專門弘揚這個主旨。王哲認為三教表面上分立,但都不離真道;道是三教統一的基礎。
  王哲在全真教中居於祖師的地位;完顏璹在〔全真教祖碑〕中,將他與子思、達摩並稱。其言曰:「三教各有至言妙埋,釋教得佛之心者達摩也,其教名之曰禪;儒教傳孔子之家學者子思也,其書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傳,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無為真常之道者,重陽王真人也。」商挺〔題甘河遇仙宮〕詩中有「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履,……重陽起全真,高視仍闊步,矯矯英雄姿」等句,把王哲比作志欲亡秦的張子房,,由高視闊步矯矯英姿,說明他當日行為之積極。故王哲之所以以「全真」名教,就是想表明他在力闢道教種種弊端,恢復老子本旨的前提下,要創立一種「三教圓融」的道德性命之學,以達到「全精、全氣、全神」的最高境界。
  本來三教之學,各有其旨,宋儒主「理」,禪宗主「性」,道教主「命」,三足鼎立。全真教為追求「三教圓融」,所以主張「性命雙修」。要使三教歸一,當然要講求理性命三者之統一,王哲則運用道教精氣神三個範疇來論證理性命統一問題,因此王哲指出:「道者,了達性命也,性命者是精血也,精血聚而成人形體,形體僅是肉身之根本,而真氣者,才是性命之根本。」而強調氣、神、性命之統一。
  王哲又指出:「氣壯神清爽,心閑性逸安,了了通三道,圓圓做一團」,「上中下正開心丹 ,精氣神全得祖風」,要氣、神、性命能體用如一,始能達到三教圓融的全真境界。
  金世宗大定十年,王哲謝世,由第二代馬鈺繼任。馬鈺曾西游隴州行化,東到長安祈雨,在關中弘教十年,才東歸寧海;次年(1183)羽化,始終固守王哲(重陽)之旨不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王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