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造出合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便自然能合於常規。見「閉門造車」條。01. 清.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法必本夫人。轉五寸之轂,引重致千里;莫御之,跬步不前,然恃目巧,師意匠,般、爾不能閉造而出合。」 |
|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閉門造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閉門造車」是說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製造車子,原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可見於佛教經典《祖堂集》。《祖堂集》是一部禪宗史錄,上溯古代七佛,下至南唐各禪宗宗師及其講法精要,共錄二百五十六佛祖禪師。其中第二○卷中講述了成佛的必要條件。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薩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
|
典源: 此處所列為「閉門造車」之典源,提供參考。 #《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1)所言三等普賢者,不是三人。一人行,行依行勝、劣、大義,三等普賢也。所言一人者,初頓證實際之時,即文殊;今隨緣行行之時,即普賢,故名為一人也,此是通取內證外化也。若以內證外化不同,故文殊、普賢兩人;若以通取能證、所證及眾行不同,即為三人也。此大教意說也。謂大經題云:《大方廣》者,所說之法,故即遮那(2)是也;佛者,能證之人也,故即文殊(3)是也;《華嚴》(4)者,隨緣之行,故普賢(5)是也。此旦(6)一佛二菩薩(7),即為三人也。若欲修行普賢行者,先窮真理,隨緣行行(8),即今行與古跡相應,如似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耳!」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朱熹《四書或問.卷五.中庸或問》、《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潭州鹿苑和尚》。 (2) 遮那:毗盧遮那之略稱,為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 (3) 文殊:即文殊師利,佛教菩薩名,由梵語音譯而來。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四大菩薩。 (4) 《華嚴》:《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些小部經,逐漸發展成的大部經典。是華嚴宗和法相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之一。 (5) 普賢: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象徵佛陀行德的菩薩。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朱熹《四書或問.卷五.中庸或問》軌者,車之轍跡也。周人尚輿,而制作之法,領於〈冬官〉。其輿之廣六尺六寸,故其轍跡之在地者,相距之間,廣狹如一,無有遠邇,莫不齊同,況為車者,必合乎此,然後可以行乎方內而無不通;不合乎此,則不惟有司得以討之,而其行於道路,自將偏倚杌隉而跬步不前,亦不待禁而自不為矣。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潭州鹿苑和尚》潭州鹿苑和尚。僧問:「餘國作佛還有異名也無?」師作圓相示之。問:「如何是鹿苑一路?」師曰:「吉嘹舌頭問將來。」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南嶽石橋。」僧曰:「如何是出門合轍?」師曰:「拄杖頭上掛草鞋。」 |
|
書證:
01.清.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法必本夫人。轉五寸之轂,引重致千里;莫御之,跬步不前,然恃目巧,師意匠,般、爾不能閉造而出合。」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閉造出合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