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南學 - 教育百科
元 | |
代 | |
南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元代南學之興起,較北學為晚。北學學者有趙江漢、許魯齋等,多謹篤自守,解經尊孔而少有所發明,而到延祐、至順年間,科舉重開,南方詞華之士輩出,治文獻之學,始有可述者。此時學者能博極古今,不囿於章句傳註,讓前人所未發,使經旨大明;其代表人物有吳澄、鄭玉、李孟、虞集、袁桷、程鉅夫、趙孟頫、揭傒斯、歐陽玄等,是為元代南學。 〔元史.吳澄傳〕載: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嘗著說曰:「道之大原出於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鄒魯其利也,濂洛關閩其貞也。分而言之,上古則羲黃其元,堯舜其亨,禹湯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顏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貞乎。近古之統,同子其元,程張其亨,朱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然則可以終無所歸哉!」其以斯文自任如此。「故出登朝署,退歸於家,與郡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業;而四方之士,不憚數千里,攝屩負笈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少暇即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於〔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其蘊。條歸紀敘,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為元代南學首倡之人物。 〔新元史.吳澄傳〕亦載:「澄於〔易〕、〔書〕、〔詩〕、〔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之習,其書纂言祇注今文二十八篇,不用偽孔古文,尤為絕識。又訂〔孝經〕定本,合今古文分經一章,傳十二章,校正〔皇極經世書〕,及〔老子〕、〔莊子〕、〔太元經樂律〕、〔八陣圖〕、〔郭璞葬書〕,皆行於世。」於其學術及著作敘述紊詳。 虞集〔道園學古錄.送李擴序〕一文載:「程子曰:『聖人教人有序,非是先教人以近者小者,而不教之遠者大者也。』夫天下之理無窮,而學亦無窮也,故使文正(許衡)復生於今日,必有以發理義道德之蘊而大啟,夫人心之精微,天理之極致 ,未必如前日之法也。……近者吳先生之來為監官也,見聖世體明,而人材之多美也,慨然思有以作新其人,而學者翕然歸之,大小如一。於是先生之為教也,辨傳註之得失,而達群經之會同,通儒先之戶牖,以極先聖之閫奧,推鬼神之用,以窮物理之變,察天人之際,以知經綸之本。禮樂制作之具,政刑因革之文,考據援引,博極古今,各得其當;而非夸多以穿鑿,靈明通變,不滯於物,而未嘗析事理以為二。使學者得有所據依,以為日用常行之地,得有所標指,以為歸知造詣之極。近世以來,未能或之先也。」於草廬多所推許。 元代南方學者中,頗多博學明經之士,被等用功極勤,著述亦豐,如黃澤、元明善、熊本等,〔宋元學案〕中各有傳,不一一介紹。 草廬之學出於程若庸雙峰之再傳,勉齋之三傳,朱子之八傳,而私淑陸九淵;人謂草廬由朱入陸而右陸。另一南方學者鄭玉(鄭師山)則由陸入朱而右朱。實則吳、鄭二人之本旨,皆欲調和朱、陸之學而得其會通。傳草廬學說者有元明善、虞集等,影響所及,導致明代朱學衰而陸學盛,而陽明之學以出。 至鄭玉字子美,號師山,徽州歙縣人。幼穎悟嗜學,既長覃思六經,尤深研〔春秋〕,絕意仕進,勤於教讀。從其受業者甚眾,即其地構築師山書院以處,揭傒斯、歐陽玄(圭齋)咸加稱賞。至正十四年(1354),朝廷除以翰林待制奉議大夫,辭疾不起,居家著書講學以為業,著有〔周易纂註〕。至正十七年明兵入徽州被囚,因不事二姓,具衣冠北面再拜,自縊而卒。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元代南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