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出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ㄎㄢˇ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5
  • 漢語拼音 chū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ㄌㄧˇㄇㄧㄢˋㄑㄩˋㄉㄠˋㄨㄞˋㄇㄧㄢˋㄩˇㄖㄨˋ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ㄔㄨㄇㄣˊㄗㄞˋㄨㄞˋ」、「ㄗㄨˊㄅㄨˋㄔㄨㄏㄨˋ」。
  2. ㄔㄢˇㄕㄥㄈㄚㄕㄥㄖㄨˊ:「ㄔㄨㄏㄢˋ」、「ㄔㄨㄕㄨㄟˇㄉㄡˋ」、「ㄔㄨㄇㄠˊㄅㄧㄥˋ」、「ㄔㄨㄕˋ˙ㄌㄜ!」
  3. ㄊㄨㄛㄌㄧˊㄌㄧˊㄎㄞㄖㄨˊ:「ㄔㄨㄐㄧㄚ」、「ㄔㄨㄍㄨㄟˇ」、「ㄔㄨㄗㄡˇ」。
  4. ㄐㄧˇㄩˇㄈㄨˋㄖㄨˊ:「ㄔㄨㄑㄧㄢˊ」、「ㄔㄨㄋㄚˋ」、「ㄌㄧㄤˋㄖㄨˋㄨㄟˊㄔㄨ」。
  5. ㄅㄧㄠˇㄒㄧㄢˋㄒㄧㄢˇㄌㄨˋㄖㄨˊ:「ㄔㄨㄒㄧㄢˋ」、「ㄔㄨㄧㄤˊㄒㄧㄤˋ」、「ㄕㄨㄟˇㄌㄨㄛˋㄕˊㄔㄨ」。
  6. ㄔㄠㄩㄝˋㄖㄨˊ:「ㄔㄨㄏㄨㄧˋㄌㄧㄠˋ」、「ㄖㄨㄥˊㄇㄠˋㄔㄨㄓㄨㄥˋ」、「ㄔㄨㄖㄣˊㄊㄡˊㄉㄧˋ」。
  7. ㄈㄚㄒㄧㄝˋㄖㄨˊ:「ㄔㄨㄑㄧˋㄊㄨㄥˇ」、「ㄔㄨ˙ㄌㄜㄎㄡˇㄩㄢˋㄑㄧˋ」。
  8. ㄉㄠˋㄖㄨˊ:「ㄔㄨㄒㄧˊ」、「ㄔㄨㄔㄤˇ」、「ㄔㄨㄑㄧㄣˊ」、「ㄔㄨㄊㄧㄥˊ」。
  9. ㄘㄜˋㄏㄨㄚˋㄋㄧˇㄉㄧㄥˋㄖㄨˊ:「ㄔㄨㄐㄧˋㄇㄡˊ」、「ㄔㄨㄓㄨˇㄧˋ」、「ㄔㄨㄊㄧˊㄇㄨˋ」。
  10. (10) ㄈㄤˋㄗㄞˋㄉㄨㄥˋㄘˊㄏㄡˋㄅㄧㄠˇㄕˋㄉㄨㄥˋㄗㄨㄛˋ˙ㄉㄜㄒㄧㄠˋㄍㄨㄛˇㄖㄨˊ:「ㄋㄚˊㄔㄨㄏㄠˇㄔㄥˊㄐㄧ」、「ㄎㄢˋㄔㄨㄧㄢˊㄓㄨㄥˋㄒㄧㄥˋ」、「ㄗㄨㄛˋㄔㄨㄓㄜˋㄉㄥˇ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ū
解釋:
  1. 自裡面到外面。與「入」、「進」相對。
    【例】出門、出外、足不出戶
  2. 給付、支付。
    【例】支出、入不敷出
  3. 來到。
    【例】出席、出場、出庭
  4. 生產、產製。
    【例】出米、出題
  5. 發行。
    【例】出版、出書、出唱片
  6. 發散、發洩。
    【例】出汗、出氣
  7. 表現、顯露。
    【例】出頭、出名、水落石出
  8. 超過、超越。
    【例】出界、出線
  9. 發生、產生。
    【例】出問題、出車禍、出紕漏
  10. 脫離、離開。
    【例】出家、出軌
  11. 放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的趨向或效果。
    【例】拿出、想出辦法、走出傷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ū
解釋:
[動]
1.自內至外。與「入」相對。如:「足不出戶」。《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2.產生、發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紕漏」。《易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3.脫離、離開。如:「出家」、「出軌」。《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醉而出,並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4.給予、支付。如:「出錢」、「出納」、「支出」。
5.做官、出任其事。《易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出為永嘉太守。」
6.表現、顯露。如:「水落石出」。《莊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勝也。」
7.發洩。如:「出怨氣」、「出悶氣」。
8.超越。如:「出眾」、「出人頭地」。唐.韓愈〈師說〉:「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9.到。如:「出席」、「出場」。
10. 策劃。如:「出奇謀」、「出題目」。
[名]
1.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2.量詞。古代計算表演段落的單位。《景德傳燈錄.卷十四.潭州雲巖曇晟禪師》:「藥山乃又問:『聞汝解弄師子,是否?』師曰:『是。』曰:『弄得幾出。』師曰:『弄得六出。』」
[副]
放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趨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績」、「練出一副好身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u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蘊育、發生。
  2. [[動] ] 湧出、露出。
  3. [[動] ] 離開原來的環境到另一個環境。
  4. [[動] ] 超過。
  5. [[動] ] 生產。
  6. [[動] ] 奉獻財物。
  7. [[動] ] 發洩。
  8. [[動] ] 顯露。
  9. [[副] ] 捨得。
  10. [[連] ] 買方提議買價、還價。
  11. 量詞。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外部、自內至外。與「入」相對。《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那公子卻也真個足不出戶,目不窺園。日就月將,功夫大進。」

2.產生、出現。如:「出汗」、「出紕漏」。《玉篇.出部》:「出,見也。」《易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儒林外史》第一回:「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個嶔崎磊落的人。」

3.離開、脫離。如:「出家」、「出軌」。《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醉而出,並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漢.鄭玄.箋:「出,猶去也。」《水滸傳》第七四回:「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

4.表現、顯露。如:「花招百出」、「水落石出」。《莊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勝也。」

5.提供、支付。《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假若有人恃強,他便出奇計以勝之,種種快事,不可枚舉。」《文明小史》第三○回:「他夥計正愁著窠兒拆了,沒得生活,如何還肯出錢?」

6.發洩。如:「出怨氣」。《水滸傳》第二九回:「怎地得兄長與小弟出得這口無窮之怨氣,死而瞑目。」《紅樓夢》第三回:「背地裡拿著他的兩三個小么兒出氣,咕唧一會子就完了。」

7.超越。如:「出色」、「出眾」。唐.韓愈〈師說〉:「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七齣:「書生俊傑真天縱,出人頭地建奇功。」

8.到。如:「出席」、「出場」。

9.做官、任事。如:「出仕」、「出使」。《易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傳令今夜下山劫飛寨。令蒙頭、蕩石二寨,皆出為左右援。」

10.經過、穿越。《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叔聲伯使叔孫豹請逆於晉師。」唐.孔穎達.疏:「於時,魯師在鄭,從鄭向齊,塗出於魯。」《三國演義》第九二回:「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11.外甥。《爾雅.釋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晉.杜預.注:「姊妹之子曰出。」

12.量詞。古代計算表演段落之單位。同「齣」。《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潭州雲巖曇晟禪師》:「藥山乃又問:『聞汝解弄師子,是否?』師曰:『是。』曰:『弄得幾出。』師曰:『弄得六出。』」

13.助詞。置於動詞之後,表示動作趨向或效果完成。唐.李泌〈賦茶〉詩:「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我看這客人臉上一道黑氣,前途或者做出事來,也不見得。」

@A04798

注音: ㄔ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