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夷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ㄉㄚˋ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ㄨㄥㄍㄨㄛˊㄍㄨˇㄉㄞˋㄉㄨㄥㄈㄤㄇㄧㄣˊㄗㄨˊㄧㄣㄕㄤㄕˊㄩㄝㄈㄣㄅㄨˋㄗㄞˋㄒㄧㄢˋㄐㄧㄣㄉㄚˋㄌㄨˋㄉㄧˋㄑㄩㄕㄢㄉㄨㄥㄐㄧㄤㄙㄨㄧˊㄉㄞˋㄏㄡˋㄈㄢˋㄔㄥㄓㄨㄥㄩㄢˊㄧˇㄨㄞˋ˙ㄉㄜㄍㄜˋㄇㄧㄣˊㄗㄨˊㄨㄟˊㄧˊ」。ㄖㄨˊ:「ㄉㄨㄥㄧˊ」、「ㄇㄢˊㄧˊ」、「ㄧˊㄉㄧˊ」、「ㄙˋㄧˊ」。
  2. ㄆㄧㄥˊㄕㄨㄣˋㄆㄧㄥˊㄊㄢˇㄖㄨˊ:「ㄏㄨㄚˋㄒㄧㄢˇㄨㄟˊㄧˊ」。
  3. ㄔㄢˇㄆㄧㄥˊ使ㄕˇㄆㄧㄥˊㄊㄢˇㄖㄨˊ:「ㄧˊㄨㄟˊㄆㄧㄥˊㄉㄧˋ」。
  4. ㄒㄧㄠㄇㄧㄝˋㄕㄚㄔㄨˊㄖㄨˊ:「ㄧˊㄑㄧˊㄐㄧㄡˇㄗ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夷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中國古代東邊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中原以外各族為「夷」。
    【例】東夷、蠻夷
  2. 平順、平坦。
    【例】化險為夷
  3. 鏟平、使平坦。
    【例】夷為平地
  4. 誅除、消滅。
    【例】夷戮、夷九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中國古代東部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東方各族為「夷」。如:「徐夷」、「淮夷」。《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序》:「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2.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蠻夷戎狄」。
3.同輩。《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4.鋤草、平土的農具。《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5.創傷。通「痍」。《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6.平易、平安。如:「化險為夷」。
7.常道。通「彞」。《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于帝其順。」
8.姓。如周代有夷詭諸。
[動]
1.鏟平、使平坦。如:「夷為平地」。《左傳.成公十六年》:「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國語.晉語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2.誅除、消滅、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論〉:「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3.剷草、割草。《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4.陳放、安置。《禮記.喪大記》:「徹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5.平均。《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穎達.正義:「所以平均下民也。」
[形]
1.平坦。《莊子.眩篋》:「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嶮,從充則塗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
2.愉悅。通「怡」。《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3.傲慢無禮。《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遠,庸眾而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î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東方民族。《說文解字.大部》:「夷,東方之人也。」《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列傳.序》:「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2. 古代對外族或外國之稱。如:「尊王攘夷」。《史記.卷二八.封禪書》:「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明.張燮《東西洋考.卷三.西洋列國考.下港》:「樂有横笛、鼓板,自為夷舞。」

3. 鋤草、平土之農具。《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

4. 剷平、去除。如:「夷為平地」。《左傳.成公十六年》:「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5. 誅除、消滅。《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論〉:「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6. 傷害。《易經.明夷卦》:「六二明夷。夷于左股。」唐.孔穎達.正義:「夷於左股者,左股被傷。」《孟子.離婁上》:「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

7. 創傷。通「痍」。《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唐.孔穎達.正義:「服虔云:『金創為夷。』」《後漢書.卷四七.班梁列傳.班超》:「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8. 陳放、安置。《禮記.喪大記》:「徹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漢.鄭玄.注:「夷之言尸也。」

9. 平坦。如:「履險如夷。」《說文解字.大部》:「夷,平也。」《莊子.眩篋》:「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從充則塗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

10. 愉悅。《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楚辭.劉向.九嘆.靈懷》:「顧屈節以從流兮,心鞏鞏而不夷。」

11. 太平、平安。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孽海花》第二七回:「以後還望中堂忍辱負重,化險為夷,兩公左輔右弼,折中禦侮。」

12. 安靜、平和。漢.班固〈東都賦〉:「平夷洞達,萬方輻湊。」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內外完好,色夷氣清,可畏而親。」

13. 平均、等齊。《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穎達.正義:「所以平均下民也。」三國魏.曹植〈七啟〉:「於是磎填谷塞,榛藪平夷。」

14. 同輩。《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漢.鄭玄.注:「夷,猶儕也。」《新唐書.卷一八一.列傳.曹確》:「工商雜流,假使技出等夷,正當厚給以財,不可假以官,與賢者比肩立、同坐食也。」

15. 常道。通「彝」。《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漢.王符《潛夫論.徳化》:「《詩》云:『民之秉夷,好是懿徳。』故民有心也,猶為種之有園也。」

16. 倨傲無禮。《書經.泰誓上》:「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唐.楊倞.注:「夷,倨也。」

17. 關閉。《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漢.曹操.注:「謀定,則閉關以絕其符信,勿通其使。」

18. 姓。如周代有夷詭諸。

注音: 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夷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