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節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ˊㄨˋㄐㄧㄥㄕㄤˋㄈㄣㄉㄨㄢˋㄓㄤˇㄧㄝˋ˙ㄉㄜㄅㄨˋㄨㄟˋㄖㄨˊ:「ㄓㄨˊㄐㄧㄝˊ」、「ㄙㄨㄥㄐㄧㄝˊ」、「ㄆㄢˊㄍㄣㄘㄨㄛˋㄐㄧㄝˊ」。
  2. ㄉㄨㄥˋㄨˋㄍㄨˊ˙ㄊㄡㄒㄧㄤㄌㄧㄢˊㄐㄧㄝ˙ㄉㄜ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ㄍㄨˇㄐㄧㄝˊ」、「ㄍㄨㄢㄐㄧㄝˊ」。
  3. ㄘˊㄩˇ˙ㄉㄜㄉㄢㄨㄟˋㄏㄨㄛˋㄨㄣˊㄓㄤ˙ㄉㄜㄉㄨㄢˋㄌㄨㄛˋㄖㄨˊ:「ㄓㄤㄐㄧㄝˊ」、「ㄉㄨㄛㄧㄣㄐㄧㄝˊ」、「ㄉㄢㄧㄣㄐㄧㄝˊ」、「ㄉㄧˋㄓㄤㄉㄧˋㄦˋㄐㄧㄝˊ」。
  4. ㄧㄣㄩㄝˋ˙ㄉㄜㄆㄞ˙ㄗㄖㄨˊ:「ㄐㄧㄝˊㄆㄞ」、「ㄐㄧㄝˊㄗㄡˋ」、「ㄧㄣㄐㄧㄝˊ」。
  5. ㄕˊㄌㄧㄥˋ˙ㄉㄜㄑㄩㄈㄣㄖㄨˊ:「ㄐㄧㄝˊㄌㄧㄥˋ」、「ㄐㄧˋㄐㄧㄝˊ」、「ㄦˋㄕˊㄙˋㄐㄧㄝˊㄑㄧˋ」。
  6. ㄇㄧㄣˊㄙㄨˊㄏㄨㄛˋㄍㄨㄛˊㄉㄧㄥˋ˙ㄉㄜㄐㄧˋㄋㄧㄢˋㄖˋㄖㄨˊ:「ㄐㄧㄝˊㄑㄧㄥˋ」、「ㄔㄨㄣㄐㄧㄝˊ」、「ㄓㄨㄥㄑㄧㄡㄐㄧㄝˊ」、「ㄕㄨㄤㄕˊㄐㄧㄝˊ」、「ㄦˊㄊㄨㄥˊㄐㄧㄝˊ」、「ㄈㄥˊㄋㄧㄢˊㄍㄨㄛˋㄐㄧㄝˊ」。
  7. ㄧˊㄕˋㄍㄨㄟㄐㄩˇㄖㄨˊ:「ㄌㄧˇㄐㄧㄝˊ」、「ㄅㄨˋㄒㄧㄡㄒㄧㄠˇㄐㄧㄝˊ」、「ㄈㄢˊㄨㄣˊㄖㄨˋㄐㄧㄝˊ」。
  8. ㄐㄧㄢˇㄕㄠˇㄕㄥˇㄌㄩㄝˋㄖㄨˊ:「ㄐㄧㄝˊㄌㄨˋ」、「ㄐㄧㄝˊㄓˋ」、「ㄐㄧㄝˊㄕˊ」、「ㄐㄧㄝˊㄕㄥˇ」、「ㄐㄧㄝˊㄩㄝ」、「ㄎㄞㄩㄢˊㄐㄧㄝˊㄌㄧㄡˊ」。
  9. ㄕˋㄑㄧㄥˊ˙ㄉㄜㄐㄧㄥㄍㄨㄛˋㄑㄧㄥˊㄒㄧㄥˊㄖㄨˊ:「ㄑㄧㄥˊㄐㄧㄝˊ」、「ㄒㄧˋㄐㄧㄝˊ」。
  10. (10)ㄘㄠㄕㄡˇㄆㄧㄣˇㄒㄧㄥˋㄖㄨˊ:「ㄐㄧㄝˊㄘㄠ」、「ㄓˋㄐㄧㄝˊ」、「ㄍㄠㄈㄥㄌㄧㄤˋㄐㄧㄝˊ」。
  11. (11)ㄌㄧㄤˋㄘˊ:①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ㄕˊㄐㄧㄢㄈㄣㄉㄨㄢ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ㄐㄧㄣㄊㄧㄢㄕㄤˋ˙ㄌㄜㄙㄢㄐㄧㄝˊㄎㄜˋ。」②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ㄔㄜㄒㄧㄤㄕㄨˋㄇ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ㄓㄜˋㄌㄧㄝˋㄏㄨㄛˇㄔㄜㄍㄨㄥˋㄧㄡˇㄕˊㄦˋㄐㄧㄝˊㄔㄜㄒㄧㄤ。」③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ㄨㄣˊㄓㄤㄏㄨㄛˋㄩㄝˋㄑㄩˇㄉㄨㄢˋㄌㄨㄛ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ㄅㄣˇㄨㄣˊㄍㄨㄥˋㄈㄣㄙㄢㄐㄧㄝˊ。」、「ㄍㄨㄛˊㄍㄜㄍㄨㄥˋㄧㄡˇㄦˋㄕˊㄒㄧㄠˇ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節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1. 動、植物骨幹分段相連的地方。
    【例】關節、骨節、竹節
  2. 段落、單位。
    【例】章節、音節
  3. 人的志氣、操守。
    【例】志節、貞節、守節
  4. 事情的經過情形。
    【例】情節、細節
  5. 控制、約束。
    【例】節育、節制、開源節流
  6. 時令的區分。
    【例】季節、節令、節氣
  7. 值得慶祝或紀念的日子。
    【例】春節、佳節、雙十節
  8. 禮儀。
    【例】禮節、繁文縟節
  9. 音樂的拍子,以示緩急程度。
    【例】節奏、節拍
  10. 《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坎(☵)上。表示節制、調節,適可而止的意思。
  11. 量詞:(1) 計算時間分段的單位。
    【例】今天上了三節課。 (2) 計算車廂數目的單位。
    【例】這列火車有十二節車廂。 (3) 計算文章或樂曲段落的單位。
    【例】本文共分三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名]
1.植物枝幹分段的地方。如:「松節」、「竹節」。唐.杜甫〈建都十二韻〉:「風斷青蒲節,霜埋翠竹根。」也稱為「節子」。
2.動物骨骼相連接的部分。如:「關節」、「骨節」。《韓非子.解老》:「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
3.段落、單位。如:「章節」、「單音節」、「把這四小節再重唱一次。」
4.人的志氣、操守。如:「志節」、「貞節」。《左傳.成公十五年》:「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
5.事情的經過情形。如:「情節」、「細節」。
6.時令的區分。如:「季節」。《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7.有特殊意義,值得慶賀或紀念的日子。如:「春節」、「青年節」、「雙十節」。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8.禮儀。如:「禮節」、「繁文縟節」。《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9.古代使者所執的信物,用以證明身分。通「卩」。如:「符節」。《周禮.地官.掌節》:「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
10.音樂的拍子,以示緩急程度。如:「節奏」、「節拍」。《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
1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坎(☵)上。《易經.節卦.象曰》:「澤上有水,節。」唐.孔穎達.正義:「水在澤中,乃得其節。」
12.量詞:(1)計算時間分段的單位。如:「今天上了三節課。」(2)計算車廂數目的單位。如:「這列火車有十二節車廂。」(3)計算文章或樂曲段落的單位。如:「本文共分三章節。」、「這首曲子一共有三十六節。」
13.姓。如明代有節鐸。
[動]
1.限制、控制、約束。如:「節育」、「節制資本」。《易經.未濟卦.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2.儉省。如:「節衣縮食」、「開源節流」。《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ot
作者: 李鴻源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船之速度單位,為每小時所航行之海浬數。1 節表示1 小時航行1 浬,其中1 浬等於1,825公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section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指一個大區塊中,通常會將該大區塊以節分隔成若干的較小區塊,每個區塊處理一共同的特性或主題。
(二)指COBOL程式中,由一或多個邏輯相關的段組成之序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hieh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具;古樂器名。是用竹編製,形如箕,以圓竹二,上合下開,劃之發聲,以節樂。古代舞蹈時有二人執節,以節舞容。
參照:
《三才圖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knot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航海用之速率單位,每小時航行一浬稱一節。原為測程繩上以結節表示之長度分劃,此詞係由前述結節所衍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物體各段之間相連接的地方。
  2. [[量] ] 計算物品段落的單位。
  3. [[動] ] 節制、節約。
音讀: tseh/tsu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節日。
  2. [[名] ] 季節。
音讀: tsi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節日。
  2. [[量] ] 計算時間段落的單位。
  3. [[名] ] 各種演出活動進行的程序。
  4. [[動] ] 節制、節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植物枝幹分段之處,草禾莖上生葉處或樹木枝幹交接處。如:「竹節」。《說文解字.竹部》:「節,竹約也。」《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列傳》:「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唐.顧況〈露青竹杖歌〉:「亭亭筆直無皴節,磨捋形相一條鐵。」唐.杜甫〈建都十二韻〉詩:「風斷青蒲節,霜埋翠竹根。」

2. 動物骨骼相連接處。如:「關節」、「骨節」、「節肢動物」。《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韓非子.解老》:「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

3. 事情經過情形。如:「情節」、「細節」。《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後漢書.卷四七.班梁列傳.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

4. 時期、時候。《荀子.正名》:「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明.徐渭《雌木蘭》第一齣:「況且俺小時節,一了有些小氣力,又有些小聰明,就隨著俺的爺也讀過書,學過些武藝。」

5. 時令之區分。如:「季節」、「節氣」。《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者七旬。」

6. 具特殊意義之時日。如:「春節」、「母親節」、「五月節」。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宋.陸游〈辛酉冬至〉詩:「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7. 限制、控制、約束。如:「節育」、「節制」。《易經.未濟卦》:「《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晉.嵇康〈養生論〉:「飲食不節,以生百病。」

8. 儉約、節省。如:「節衣縮食」、「開源節流」。《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詩。」《新唐書.卷一六三.列傳.柳公綽》:「遭歲惡,撙節用度,輟宴飲,衣食與士卒鈞。」

9. 刪削截取。如:「刪節號」、「節錄」。清.徐珂《清稗類鈔.宮闈類.孝欽后嗜小說》:「節取其事,編入舊劇,加以點綴,親授內監,教之扮演。」

10. 志氣、操守。如:「志節」、「貞節」。《左傳.成公十五年》:「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晉.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11. 準則、法度。《禮記.曲禮上》:「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漢書.卷一一.哀帝紀》:「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

12. 禮儀、法度。如:「禮節」、「繁文縟節」。《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朱博》:「官屬多褒衣大袑,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13. 古代使者所執之信物,用以證明身份。如:「符節」。《周禮.地官.掌節》:「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14. 敲擊以控制節奏之樂器。《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15. 樂曲之拍子,以示緩急程度。如:「節奏」、「節拍」。《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新唐書.卷一○九.列傳.楊再思》:「再思欣然,翦縠綴巾上,反披紫袍,為高麗舞,與動合節,滿座鄙笑。」

16. 高竣、高聳貌。《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宋.辛棄疾〈滿江紅.題冷泉亭〉詞:「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17.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坎()上。《易經.節卦》:「《象》曰:澤上有水,節。」唐.孔穎達.正義:「水在澤中,乃得其節。」

18. 當量詞:

⑴ 時間分段之單位。如:「今天上了三節課。」

⑵ 車廂數目之單位。如:「這列火車有十二節車廂。」

⑶ 文章或樂曲段落之單位。如:「本文共分三章節。」、「這首曲子一共有三十六節。」

⑷ 國際上航海速度之單位,每小時航行一海浬之速度為一節。

19. 姓。如明代有節鐸。

注音: 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節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