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教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lǐ jià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 jiào
解釋:
一種宗教。清初羊來如所創,以戒絕菸酒,破除迷信,修身仁讓為教旨,民國十七年呈准列為宗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理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邱鴻智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理教原名「在理教」,乃由中華文化孕育而成,導源於六千年前伏羲氏,倡聖聖相傳「天人合一」之大道,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兼採佛道兩家之精華,綜三家之學為一理,集千聖之傳以立教。理教創始人本姓楊,後改姓羊,譜名宰,字廷賢,道號來如。理教尊稱:「楊祖」。明代天啟元年歲次辛酉正月十三日酉時生於山東省即墨縣。為明末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明亡清廷屢詔不仕,秉持民族大義,矢志光復河山,奈何大勢已去,天數難回,唯有化一時之悲憤,作萬世之干城,傳承民族大義於後世,宏揚中華文化於千秋。值母喪,守墓三年,虔修聖道,至誠感神,屢蒙聖宗古佛(觀世音菩薩)點化,傳授聖理真經。三年服滿,盡散家財,雲遊訪道,行至今河北省薊縣,歧山瀾水洞,乃長駐修行。研究儒、釋、道三家之學,虔修「聖理大道」,遂創立「在理教」(今稱理教)。
  楊祖歿於清乾隆十八年,享壽一百三十三歲。臨終前四個月親書法牒(俗稱大法),附詩一首,遣弟子毛來墀依詩意所示,訪求繼承人。越十年,偶遇尹師於天津,證與詩意符合,遂交大法。是為理教第二代教宗。
  尹師名岩字重山,道號來鳳,河北省鹽山縣人。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四月初八首創理教堂公所於天津。清末民初為理教極盛時期,抗戰時期頗受挫折,光復後各地理教堂漸次恢復。據民國三十七年統計,全國共有理教堂四千八百五十所,信徒約一千四百餘萬人,以華北、東北為最多,華南則集中於上海市及江浙一帶。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理教信徒追隨政府來臺者甚眾,公推趙東書(字西園,道號理明)為二十二代總領正,在臺灣復教,籌設總公所及臺灣清心堂公所,並親赴香港清善堂抄錄法牒,於四十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正式開壇傳教。復於民國四十三年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議案,確認理教之宗教地位,並經主管機關予以輔導發展。嗣於民國四十四年奉撥臺北市中華路一七四號日據時期「西本願寺」舊址,為理教總公所。惜於六十四年清明節時慘遭回祿,迄未復建,對教務影響至鉅。目前國內設有三個教區,共有理教堂三十一所,海外美、日、韓及香港均設有教堂公所,海內外共有信徒三萬餘人。
  趙東書吉林省雙城縣人,在臺復教,歷盡艱辛,有關理教著述甚多。惜在艱苦奮鬥中,於六十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溘然長逝,享壽八十三歲。
  嗣於同年七月四日在臺北市經全體法師會議,選舉鍾翔九正元大法師繼任總領正,是為第二十三代教宗。鍾翔九大法師字定一,通號正元。生於民前三年己酉十月初七日,遼寧省綏中縣人,幼年皈依理教(又稱童子理),著有〔聖理真諦〕等書,又名儒釋道三家學之比較研究,一理融貫三家之學,闡明理教之聖理真傳,為儒學宗教化之基礎。自接受聖命之後,即標榜「發揚理教儒釋道之真精神」,並擬訂多種革新方案,逐步施行,惜於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四日,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二歲。
  大法於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十三日傳與弟子周秋江大法師,繼任總領正,是為第二十四代教宗。同總領正法號天江,生於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彰化縣人,篤有佛緣,年少蒙聖宗古佛指引,北上經商,並皈依理教,商餘到處尋訪聖理,故舉凡儒、釋、道之修行法頗有心得,至今三十餘載,今逢世局及社會形態之改變,國民精神生活之缺乏,青少年吸毒之氾濫,倫理道德之頹喪,實為各宗各教應負起教化之責,何況理教之戒律為「勵行忠孝,謹戒煙酒」。更於清末對戒除鴉片之毒害頗有功績,曾得慈禧太后頒賜聖諭嘉勉,故此時理教應再度復出,負起教化全民「勵行忠孝,謹戒煙酒」,革除社會風俗異端,發揚我中華固有倫理道德文化,儒釋道真正之精神,及正確的宗教信仰,此為各宗教之責,也是當前社會當務之急,更是周總領正接任理教後,積極推展之工作和心願。
  理教之各種大道說說明如下:
  聖理大道:宇宙天地間有一共同現象,此現象「永遠不變且變而有常」為一準則,日月星辰遵此準則運行,萬物遵此準則生長,人類遵此準則行事,故宇宙天地在此一準則下運行、欣欣向榮,此一準則本無名,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俗語說:「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由此可知人類把宇宙間之共同遵守的準則稱為「理」,據稱此一理也就是理教創始祖羊祖接受「觀世音菩薩」六次度化所了悟之「聖理大道」,此聖理大道乃絕學也。故得此絕學可超凡入聖,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故能與宇宙同體,天地同心,御役陰陽,出入造化,了脫生死成仙成佛,故子曰:「絕學無憂」。此乃古今各宗各派修道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標,亦老子所言「道」也。
  忠孝大道:忠與孝,乃是人倫之首,而且是人道的根本。〔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效法天道而來的,故盡了人道亦就是盡了天道,這便是理教「天人合一」的大道。天體運行是本著一個中字,所以天道之行在「中」。在倫理上便是「忠」道。所謂天體運行,指的是太陽系群星競渡,各循軌道,不得分毫出離或逾越。而且要遵守一定的時速,不得超前或落後,這種毫不誤差、始終不渝的鐵則便是「中」。亦就是始終在最適宜的時間和最適宜的位置(空間)。其中包括有守時、守信、守法、守分、守秩序、負責任等多種美德,這便是人道之「忠」,其中含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意,便是「恕」,合而成忠恕之道,忠恕之推行才可使天賴以存,地賴以生,人類社會賴以保全和發展,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生生不息,人有親親之義,子孫綿綿不絕,此乃培根正本之德。父母慈,子孫孝,天地仁,而萬物和,此為天理與倫理之合一,這便是「孝」,亦是「天人合一」。孝為萬德之本,孝為百行先,推而廣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便可以締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社會,四維八德一切德行皆隨之而生,和諧美滿的社會乃憑此以建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