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ㄩˋㄧㄡˇㄍㄠㄉㄨˋㄓˋㄏㄨㄟˋㄏㄢˋㄌㄧㄥˊㄒㄧㄥˋ使ㄕˇㄩㄥˋㄩˇㄧㄢˊㄐㄧㄣˋㄒㄧㄥˊㄍㄡㄊㄨㄥㄋㄥˊㄓˋㄗㄠˋㄅㄧㄥˋ使ㄕˇㄩㄥˋㄍㄨㄥㄐㄩˋ˙ㄉㄜㄍㄠㄉㄥˇㄉㄨㄥˋㄨˋㄖㄨˊ:「ㄖㄣˊㄕˋㄨㄢˋㄨˋㄌㄧㄥˊ。」
  2. ㄅㄧㄝˊㄖㄣˊㄓˇㄗˋㄐㄧˇㄧˇㄨㄞ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ㄊㄨㄟㄐㄧˇㄐㄧˊㄖㄣˊ」、「ㄓㄨˋㄖㄣˊㄨㄟˊㄎㄨㄞˋㄌㄜˋㄅㄣˇ。」
  3. ㄇㄟˇ˙ㄍㄜㄖㄣˊㄖㄨˊ:「ㄖㄣˊㄐㄧㄣˋㄐㄧㄝ」、「ㄖㄣˊㄕㄡˇㄧˊㄘㄜˋ」、「ㄖㄣˊㄖㄣˊㄨㄟˋㄨㄛˇㄨㄛˇㄨㄟˋㄖㄣˊㄖㄣˊ。」
  4. ㄓˇㄇㄡˇㄓㄨㄥˇㄌㄟˋㄒㄧㄥˊㄏㄨㄛˋㄕㄣㄈㄣˋ˙ㄉㄜㄖㄨˊ:「ㄧˋㄖㄣˊ」、「ㄐㄩㄣㄖㄣˊ」、「ㄓㄨˇㄔˊㄖㄣˊ」。
  5. ㄓˇㄆㄧㄣˇㄍㄜˊㄒㄧㄥˋㄑㄧㄥˊㄖㄨˊ:「ㄨㄣˊㄖㄨˊㄑㄧˊㄖㄣˊ」、「ㄊㄚㄓㄜˋ˙ㄍㄜㄖㄣˊ滿ㄇㄢˇㄅㄨˊㄘㄨㄛˋ˙ㄉ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解釋: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能用語言進行思維,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從事勞動的高等動物。
    【例】人類、男人、女人
  2. 指他人。己的對稱。
    【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3. 每人、人人。
    【例】人盡皆知、人手一冊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
    【例】商人、藝人、讀書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解釋:
[名]
1.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姓。如明代有人杰。
7.二一四部首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n, Person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哲學的課題中,「人」這個概念所指的不僅只是能直立、能使用語言、身軀無鬆厚毛髮所覆蓋的哺乳動物,而是指具有理性、能替自己作抉擇的自然人。在政治或法律的領域中,「人」指的是為法律或政治力量所認可、享有權利及承擔義務的存在體(entity),其中包括有自然人(man)、團體(如公司、法人)、國家(state)、甚至民族(nation)。
  由於「人」這個概念的複雜性,往往會產生一些不為普通人所了解的現象,如某些自然人(兒童、智能重度不足者、植物人、精神錯亂者、胎兒、甚至女人等),在某些社會中不算是道德上的人、政治上的人或法律上的人;這種錯誤概念已經逐漸改正。
  在「人」這個概念所包含的多個意義中,教育哲學及道德哲學所關心的不是單純的自然人,而是其有理性、能替自己作抉擇、能依規範而行的人;此時已不再稱為自然人,而是「社會人」了。「對人的尊重」(respect for persons)是康德倫理學(Kantian ethics)中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當代教育實際中所奉行的準則。在這條規範中的「人」是有理性、能作抉擇、能依規範而行的人。根據這樣的觀點,凡不其理性、不能獨立自主或自律的人都不值得受到「尊重」;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應受到漠視或唾棄,只是與尊重不同。
  人對自己因好奇而研究,開始時注重行為表現,且偏重道德方面;進而研究行為各方面,如動機、學習等,遂成為心理學,仍然在發展之中。對人類研究的,則有了人類學和相關學科,近世更發展出人種學(ethnology)、人種誌(ethnography)等的研究。比起人類各種知識或學科的研究成果來,人對自己的研究還要更多的努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în/lî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能使用語言進行思維溝通,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
  2. [[形] ] 與人有關的。
  3. [[名] ] 具有某種身份或特徵的人。
音讀: lâ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能使用語言進行思維溝通,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
  2. [[名] ] 人家、別人。
  3. [[名] ] 具有某種身份或特徵的人。
  4. [[代] ] 借稱自己。
  5. [[名] ] 與人有關的事,如人的品格、個性、身體狀況等。
音讀: Jîn/Lîn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之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說文解字.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莊子.知北遊》:「生物哀之,人類悲之。」《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鄧艾》:「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2. 泛指民眾。《孟子.盡心下》:「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後漢書.卷六五.皇甫張段列傳.皇甫規》:「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3. 人人、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蓋陳臧列傳.吳漢》:「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淮南子.兵略》:「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4. 他人、別人。如:「人云亦云」。《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俠五義》第三八回:「仁兄知恩報恩,捨己成人,原是大丈夫所為。」

5. 人才。《左傳.文公十三年》:「子無謂秦無人。」《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6. 人事,人世間之事。《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簡子疾,五日不知人。」

7. 人體。如:「這幾天人很不舒服。」

8. 人道,指男女交合之事。《史記.卷九五.樊酈滕灌列傳.樊噲》:「荒侯市人病不能為人。」唐.張守節.正義:「言不能行人道。」

9. 人之品格與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10.某種類型、身分者。如:「工人」、「主持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

11.姓。如明代有人傑。

12.二一四部首之一。

注音: ㄖ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人面人頭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