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誠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ㄣㄒㄧㄣㄓㄣㄕˊㄖㄨˊ:「ㄓㄣㄔㄥˊ」、「ㄔㄥˊㄎㄣˇ」、「ㄔㄥˊㄒㄧㄣˋ」、「ㄔㄥˊㄕˊ」、「ㄔㄥˊㄒㄧㄣㄔㄥˊㄧˋ」。
  2. ㄉㄧˊㄑㄩㄝˋㄑㄩㄝˋㄕˊㄖㄨˊ:「ㄔㄥˊㄖㄨˊ」、「ㄔㄥˊㄖㄢˊ」、「ㄔㄥˊㄧㄡˇㄘˇ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解釋:
  1. 真實、不假。
    【例】誠摯、精誠、誠心誠意
  2. 確實、的確。
    【例】誠惶誠恐、心悅誠服
  3. 真心實意。
    【例】上蒼感念其誠,特別降福於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解釋:
[名]
真心真意。《新唐書.卷一九二.忠義傳中.張巡傳》:「士感其誠,皆一當百。」
[形]
真實無妄、忠實不欺。如:「誠摯」、「誠樸」。《管子.乘馬》:「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
[副]
的確、確實。《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誠的涵義通常指「不自欺」,亦「不欺人」,據〔大學‧傳六章‧釋誠意〕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以「毋自欺」解釋誠字,因為人要修養自己的品格,就要先從本身做起,不欺騙自己,是誠最基本的工夫。以「不自欺」開端,然後到不欺人,才是有始有終的誠。〔大學〕中從意識到身修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能夠一秉至誠,才能「誠於中,形於外。」全然不欺,稱為慎獨。人若能從不自欺進而不欺人、不欺物、不欺天,即是致誠。
  荀子也說君子以誠費心,尤以致誠為甚,〔不苟篇〕載:「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誠既如此可貴,如何才能致誠?朱熹對「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的解釋是:「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聖人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亦天之道也。未至於聖,則不能無人欲之私,而其為德不能皆實。故未能不思而得,則必擇善,然後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則必固執,然後可以誠身,此則所謂人之道也。」〔四書章句集註〕指出天本「真實無妄」,毋須藉修道過程以求實現;而常人因有私欲作崇,故有不誠之處,須「修道以立其誠」,且要「擇善固執」,即不可有不誠的時候。
  就致誠的步驟與力行的精神來說,如〔中庸‧第二十章〕所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說明在學、問、思、辨、行的過程中,不可稍有寬容自己,而不貫徹始終的心,因為寬容自己和不能貫徹始終,等於欺騙自己,與誠背道而馳。
  人若能做到至誠的境界,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即是由人道通達於天道。〔中庸‧第二十二章〕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即是說達到至誠的人,能充分發展並實現自己,進而如天道生物般,是「成人」,並且「成物」。〔中庸‧第三十二章〕載:「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都說明至誠者的力量。
  至誠的力量,如〔中庸‧第二十六章〕所說:「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誠」在教育的重要性,古今學者看法皆然。如賈馥茗曾在〔實施全民教育芻議〕綱領中提倡教育應以「誠」、「仁」為準則。以為誠的實踐本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精神,自幼學習「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人」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是人與人間必不可缺的準則。「誠」的實踐,可從辨別 「自欺」和「欺人」的結果開始,然後設想「自己被欺」的感受;建立「良心」的判斷力,養成時刻警惕自己的習慣。
  綜括而言,從施教者的立場而言,「誠」是支持教師永恆不變、貫徹始終的原動力與意志力,由於「誠」的精神的實踐,使之對教育工作永不懈怠、永不放棄,而能堅守教育崗位,善盡師者「成人」之職。對受教者來說,經由對「誠」的了解與實踐,培養對自己真誠、不欺不瞞地面對自己,勇於接納自己的缺點,進而能不欺人,在受教過程中逐漸「成己」,並以將來「成人」、「成物」為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â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副] ] 很、非常。
同義詞: 有夠
音讀: s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真實無妄、忠實不欺。《說文解字.言部》:「誠,信也。」《管子.乘馬》:「故非誠賈,不得食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三國志.卷八.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張魯》:「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

2. 真心真意。晉.陶淵明〈閑情賦〉:「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以八遐。」《新唐書.卷一九二.忠義列傳中.張巡》:「士感其誠,皆一當百。」

3. 實在、的確、確實。《史記.卷七八.列傳.春申君》:「相國誠善楚太子乎?」宋.王安石〈書刺客傳後〉:「讓誠國士也。」

注音: ㄔ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誠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