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任務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sk Analysis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使學生達成一項教育目標,必須先分析達成目標所須具備的先在能力或先決條件,這種先在能力的分析,層層下降,一直到分析成為非常單純、基本的單位為止。此種分析先決能力的方法,稱為任務分析。
  心理學中早已使用任務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歷史淵源來自下述四種理論:
  1.聯結論與行為主義:如桑代克(E. L. Thorndike)將算術分解為簡單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教學上強調反覆練習,以增強聯結強度。
  2.學習階層(learning hierarchy):蓋聶(R.M. Gagné)強調任何學習都有最合理的順序,而且前一項學習是次一項學習的先在條件。如果將複雜的工作逐步分析,就可得到一個有組織的學習階層。學生學習簡單工作後,就可以正向遷移到學習複雜的工作。
  3.完形心理學:重視理解與頓悟,解題時必須先將工作分析為知覺及結構要素,以便看清這些要素的本質及其與整個問題的關係。
  4.皮亞傑學派:皮亞傑(J. Piaget)指出,兒童與成人在表現工作方法、使用知識與過程上有很大差異。
  任務分析的方法大致有兩種:
  1.訊息處理分析:指依據複雜事物間的順序,將工作分為許多步驟後,依進行的先後順序排列,或繪成流程圖,最後再加以考驗。訊息處理分析與以往行為主義的不同處,在於描述出進行處理時的內在歷程。
  2.學習階層分析:指依據複雜事物間的部分、整體關係,找出複雜工作的先在技巧,以便建立一個由難到易的學習層次,使學生學習了簡單工作後就能遷移到複雜工作。這種方式主要是根據蓋聶的累積學習理論(cumulative learning theory)。
  進行任務分析時可以採取兩種方式:
  1.合理的任務分析:指根據心理與教育學家對學習者認知歷程、知覺、記憶等能力的了解,盡可能在考慮已知的心理能力與限制的情況下,對某種工作表現作一種「理想化」(idealized)的描述。事實上未必是學習者真正的表現方式,但是分析結果如經驗證後,可以協助教師設計課程,或作為診斷學習困難的工具。
  2.實證的任務介析:指根據學習者學習某件工作時的錯誤行為、反應時間、口語報告、眼睛或手的移動等加以分析,目的在發展一套能解釋這些資料的模式。分析的結果是學習者的實際表現,但卻未必是教師所教的。
  在職業教育中,任務分析為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的一種技術。係指透過文書分析、諮商、問卷、實際工作及工作者自行分析等蒐集資料的方法,對某一特定之職業的成功從業者,進行角色分析,以便獲得從業者應具有之知識、技能與態度,據此編成教材,以為教學之用。
  此技術乃美國學者梅格(Robert F. Mager)所創。梅格深感以往工業教育課程設計者所採用之職業分析技術過分重視工作之分析;而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人的因素在課程設計上應占重要地位,因此他以任務分析一詞代替芙立克蘭(Vern C. Fryklund)的職業分析(occupational analysis)。如今,task analysis一詞仍盛行於美國之職業教育界。而工作分析、行業分析、職業分析等名詞已不復流行。
  梅格從事職業分析時發現:工作說明(job description)過於廣泛而不精確,因此無法使分析者了解應該教什麼,才能訓練學生作好一種職業準備。所以他認為當一個教師從 〔職業分類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 簡稱DOT)或其他來源如觀察、訪問、問卷等獲得工作者之工作內容後,首先應書寫一分完整的工作說明,然後再進行任務分析。所謂任務(tasks),梅格認為是「完成工作目標所必須的、合乎邏輯的一組相關動作」。因此,一分工作(job)包含了許多任務(tasks)。梅格的任務分析包括兩步驟:(1)任務編列(task listing)──將工作所包含之任務根據工作說明予以編列;(2)任務細節(task detailing)──將每個工作者完成任務所需的步驟予以細分。
  梅格並主張採系統探討途徑(system approach)的觀念來編製課程。他認為編製課程應包括三個主要的階段,即準備階段、發展階段與改進階段。而在改進階段中,當發現課程實施結果與期望目標不符時,需將其結果回饋至準備階段,重新修正。
  至於工作內容的資料,可由下列六種途徑進行蒐集:(1)訪問從業者:請工作人員自述其所擔負的任務及應具備的能力,再予以整理記錄;(2)實際工作法:由分析者實際從事所欲分析的行業,以便由實際工作中,研究該行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與態度;(3)工作者自行分析法:請某一行業有經驗的人應用內省法將其所需的能力加以記載;(4)問卷法:由分析者編製一分問卷並交予該行業的工作者填答,以探知該行業所包括之操作、知識與能力;(5)文書分析法:由分析者蒐集與行業有關的雜誌、研究報告、專門書籍等,並加以內容分析,以求得該行業應具有之知識與技能;(6)觀察法:由分析者觀察工作者的工作情形,並予以記錄以備分析之用,此法可了解行業內容及工作者應具備之能力。
  然而,此種技術有一個主要缺點:因為此種課程設計乃是以分析方法來發現「現在」的工作內容及相關知識,但無法用以預知將來職業上的需要與內容。所以此種課程設計適用於社會變動不劇烈,科技進步不迅速之社會的工作分析;而對於變化劇烈,科技進步迅速的社會,便無法適應其需求。此乃採此法進行課程設計時,需特別注意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任務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