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張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ㄚㄎㄞㄓㄢˇㄎㄞㄖㄨˊ:「ㄓㄤㄍㄨㄥ」、「ㄓㄤㄎㄞ」、「ㄓㄤㄎㄡˇ」。
  2. ㄎㄨㄛˋㄉㄚˋㄎㄨㄚㄉㄚˋㄖㄨˊ:「ㄓㄤㄧㄤˊ」、「ㄎㄨㄚㄓㄤ」、「ㄎㄨㄛˋㄓㄤ」、「ㄒㄩㄓㄤㄕㄥㄕˋ」、「ㄇㄧㄥˊㄇㄨˋㄓㄤㄉㄢˇ」。
  3. ㄏㄨㄤㄇㄤˊㄅㄨˋㄙㄨㄛˇㄘㄨㄛ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ㄏㄨㄤㄓㄤ」、「ㄓㄤㄏㄨㄤˊㄘㄨㄛˋ」。
  4. ㄎㄢˋㄨㄤˋㄖㄨˊ:「ㄉㄨㄥㄓㄤ西ㄒㄧㄨㄤˋ」。
  5. ㄒㄧㄤˇㄈㄚˇㄓㄨˇㄧˋㄖㄨˊ:「ㄓㄨˇㄓㄤ」。
  6. ㄎㄞㄓㄤㄕㄤㄉㄧㄢˋㄎㄞㄕˇㄧㄥˊㄧㄝˋㄖㄨˊ:「ㄎㄞㄓㄤㄉㄚˋㄐㄧˊ」。
  7. ㄌㄧㄤˋㄘˊ:①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ㄇㄡˇㄒㄧㄝㄎㄜˇㄎㄞㄓㄤㄨˋㄊㄧˇ˙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ㄧˋㄓㄤㄗㄨㄟˇ」、「ㄌㄧㄤˇㄓㄤㄍㄨㄥ」。②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ㄆㄧㄥˊㄇㄧㄢˋㄨˋㄆㄧㄣˇ˙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ㄧˋㄓㄤㄓˇ」、「ㄌㄧㄤˇㄓㄤㄓㄨㄛ˙ㄗ」、「ㄙㄢㄓㄤㄅㄛˊㄅㄧㄥˇ」。
  8.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ng
解釋:
  1. 展開。
    【例】張口、張大
  2. 擴大、誇大。
    【例】聲張、虛張聲勢、明目張膽
  3. 看、窺探。
    【例】東張西望
  4. 量詞。(1) 計算某些可張開物體的單位。
    【例】一張弓、兩張嘴 (2) 計算平面物品的單位。
    【例】一張紙、兩張桌子、三張薄餅
  5.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ng
解釋:
[名]
1.量詞:(1)計算某些可張開物體的單位。如:「一張弓」、「兩張嘴」。(2)計算平面物品的單位。如:「一張紙」、「兩張桌子」、「三張薄餅」。
2.想法、主意。如:「主張」。《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3.姓。如戰國時魏國有張儀,漢代有張良。
[動]
1.拉開弓弦。《詩經.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使騎吏五人張弓射殺之。」
2.安裝琴弦。《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3.展開。《老子》第三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4.自誇、誇大。如:「誇張」。晉.皇甫謐〈三都賦序〉:「虛張異類,托有于無。」
5.擴大。如:「明目張膽」。《新唐書.卷一三六.列傳.李光弼》:「大軍鼓譟以張吾氣。」
6.陳設、設置。《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三國演義》第三四回:「當日殺牛宰馬,大張筵席。」
7.設網以捕捉鳥獸。《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漢.王襃〈僮約〉:「黏雀張烏,結網捕魚。」
8.窺探。如:「東張西望」。《水滸傳》第二回:「只見一個人,探頭探腦,在那裡張望。」
[形]
大。《詩經.大雅.韓奕》:「四牡奕奕,孔脩且張。」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ng
解釋:
[動]
(一)[動]4.之又音。
[形]
肚子鼓脹。通「脹」。《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葉憲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u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置辦、安排。
  2. [[動] ] 使性子。
  3. [[量] ] 計算紙、信、犁等的單位。
  4. [[名] ] 姓氏。
音讀: t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伺機、守候。
  2. [[名] ] 捕捉動物用的器具。
音讀: tio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iunn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ㄤ

1. 開弓。《說文解字.弓部》:「張,施弓弦也。」《詩經.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使騎吏五人張弓射殺之。」

2. 展開、擴大。如:「明目張膽」。《玉篇.弓部》:「張,開也。」《老子》第三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列傳六.劉恕》:「宜恢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為先。」

3. 緊繃。如:「張力」。《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道無常稽,與時張弛。」

4. 使其強大。《詩經.大雅.韓奕》:「四牡奕奕,孔脩且張。」

5. 誇大。如:「誇張」。《集韻.去聲.漾韻》:「張,一曰自侈大也。」《字彙.弓部》:「張,夸也。」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虛張高譽,彊蔽疵瑕。」唐.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夫為一書,務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以炳然誘後生,而終之以僻,是猶用文錦覆陷阱也。」

6. 放縱。《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丈夫若是假乖張,又道娘子垃圾相,你可急急走出門,饒你幾下捍麵杖。」

7. 籌備、安排。《字彙.弓部》:「張,設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三國演義》第三四回:「當日殺牛宰馬,大張筵席。」《花月痕》第一二回:「三十兩儘彀開消。老爺要明日,我就回去趕緊張羅,不然,怕誤事呢。」

8. 商店開始營業。《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姐夫,且將這些錢去收拾起店面,開張有日,我便再應付你十貫。」《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如今可先運些書籍去賣,將來連器具圖畫等件一總運去,就在那裡開張起來,定然勝在這裡十倍。」

9. 設網以捕捉鳥獸。《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漢.王〈僮約〉:「黏雀張烏,結網捕魚。」《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上.王喬傳》:「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

10. 安裝琴弦。《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11. 想法、主意。如:「主張」。《字彙.弓部》:「張,主張。」《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常言『人貧智短』,他恁地貧困,如何怪得他失張失智?」

12. 窺探。《水滸傳》第二回:「只見一個人,探頭探腦,在那裡張望。」《儒林外史》第三回:「見范進抱著雞,手裡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裡尋人買。」

13. 急迫、慌忙。如:「緊張」。清.薛福成〈書昆明何師失陷蘇常事〉:「乃無事則籌略紛紜,臨變已張皇失措,一聞賊至,心隕膽破。」

14. 當量詞:

⑴ 計算可張開之物體。《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正欲誇逞自家手段,這一問揉著癢處,且是他年少可欺,便侈口道:『小弟生平兩隻手一張弓,拿盡綠林中人,也不記其數,並無一個對手。』」《儒林外史》第二回:「從新年這七八日,何曾得一個閒?恨不得長出兩張嘴來,還喫不退。」

⑵ 計算平面之物品。如:「一張紙」、「兩張桌子」、「三張薄餅」。元.施惠《幽閨記》第二二齣:「打掃兩間房,鋪下兩張床,兩個短枕頭,一個馬子,一個尿鱉。」《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發幾張告示,預先曉諭地方上的百姓。」

15. 姓。如戰國魏有張儀,漢代有張良。

㈡ㄓㄤˋ,ㄓㄤ之又音。

肚子鼓脹。通「脹」。《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

注音: ㈠ㄓㄤ ㈡ㄓ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張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