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更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ㄝ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一]gēng[二]gè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ㄞˇㄧˋㄖㄨˊ:「ㄍㄥㄍㄞˇ」、「ㄍㄥㄏㄨㄢˋ」、「ㄍㄥㄓㄥˋ」、「ㄍㄥㄉㄨㄥˋ」、「ㄅㄧㄢˋㄍㄥ」。
  2. ㄍㄨˇㄉㄞˋㄧㄝˋㄐㄧㄢ˙ㄉㄜㄐㄧˋㄕˊㄉㄢㄨㄟˋㄧˊㄧㄝˋㄈㄣㄨㄟˊㄨˇㄍㄥㄇㄟˇㄍㄥㄩㄝㄌㄧㄤˇㄒㄧㄠˇㄕˊㄖㄨˊ:「ㄙㄢㄍㄥㄅㄢˋㄧㄝˋ」、「ㄙㄢㄍㄥㄉㄥㄏㄨㄛˇㄨˇㄍㄥㄐㄧ」。
  3. ㄐㄧㄥㄌㄧˋㄖㄨˊ:「ㄕㄠˋㄅㄨˋㄍㄥㄕˋ」。
注音:
解釋:
  1. ㄔㄥˊㄉㄨˋㄐㄧㄚㄓㄨㄥˋㄖㄨˊ:「ㄍㄥˋㄐㄧㄚ」、「ㄍㄥˋㄊㄨㄥˋ」、「ㄍㄥˋㄏㄠˇ」、「ㄍㄥˋㄐㄧㄣˋㄅㄨˋ」。
  2. ㄗㄞˋㄖㄨˊ:「ㄍㄥˋㄕㄤˋㄧˋㄘㄥˊㄌㄡˊ」、「ㄍㄥㄕㄥ」、「ㄗˋㄌㄧˋㄍㄥㄕㄥ」、「ㄍㄥㄕㄥㄖ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ēng
解釋:
  1. 改換、變換。
    【例】變更、更換、更改
  2. 代替。
    【例】更替
  3. 經歷。
    【例】少不更事
注音:
漢語拼音: gèng
解釋:
  1. 愈、再。
    【例】更好、更加努力、更進一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ēng
解釋:
[動]
1.改換、改變。如:「更改」、「變更」。唐.王維〈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
2.調換、交替。如:「更代」、「交更」。《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多編數屏,隨意遮攔,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紆迴曲折,隨時可更,故曰活花屏。」
3.經歷、經過。如:「少不更事」。《漢書.卷六一.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4.抵償、償還。《史記.卷三○.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淮南子.詮言訓》:「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名]
1.古代表示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如:「更深半夜」、「三更燈火五更雞」。五代十國.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2.指更鼓聲。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宋.孫光憲〈更漏子.聽寒更〉詞:「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3.古代年長致仕而經驗豐富的長老。如:「三老五更」。
4.古代一種替代徭役的名稱。如:「更賦」。
5.姓。如戰國時魏國有更羸。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g
解釋:
[動]
經歷、經過。如:「少不更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漢方欲事滅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注音:
漢語拼音: gèng
解釋:
[副]
1.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再、復。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紅樓夢》第一二○回:「雨村聽著卻不明白,知仙機也不便更問。」
3.竟然、終於。《全唐詩.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4.豈、難道、那裡。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樓〉詩二首之二:「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
5.縱使、即使、不論怎樣。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宋.柳永〈如魚水.輕靄浮空〉詞:「更歸去,偏歷鑾坡鳳沼,此景也難忘。」
6.反而。漢.王充《論衡.奇怪》:「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enn/ki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量] ] 計算夜間時間的單位。古代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二小時。
音讀: k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kì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ㄍㄥ

1. 改換、變換。如:「變更」、「更改」。《說文解字.攴部》:「更,改也。」《莊子.養生主》:「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

2. 替代。《呂氏春秋.仲春紀.仲春》:「用圭壁,更皮幣。」《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

3. 交替,輪番。漢.張衡〈西京賦〉:「祕舞更奏,妙材騁伎。」唐.李善.注:「更,遞也。」唐.王建〈霓裳詞〉一○首之三:「自直梨園得出稀,更番上曲不教歸。」

4. 接續。《國語.晉語四》:「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三國吳.韋昭.注:「更,續也。」

5. 報、抵償。《穀粱傳.襄公三十年》:「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喪財也。」晉.范甯.集解:「更,償也。」《史記.卷三○.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

6. 古代表示夜間計時之用語。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如:「三更燈火五更雞」。唐.李紳〈長門怨〉詩:「宮殿沈沈曉欲分,昭陽更漏不堪聞。」五代十國.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7. 古代徭役之名。秦、漢時,人民須輪流更替為國家服無償勞役,不願服役者可出錢由政府僱人代替。《漢書.卷七.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8. 姓。如戰國魏有更羸。

㈡ㄐㄧㄥ

經歷、經過。《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漢方欲事滅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然而這事,卻是都由你少不更事而起。」

㈢ㄍㄥˋ

1. 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之語氣。如:「更好」、「更努力」。唐.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 再、復。表示進一步。唐.王之渙〈登鸛鵲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紅樓夢》第一二○回:「雨村聽著卻不明白,知仙機也不便更問。」

3. 竟然、終於。五代十國.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4. 豈、難道、哪裡。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樓〉詩二首之二:「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

5. 縱使、即使。五代十國.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宋.柳永〈如魚水.輕靄浮空〉詞:「更歸去,偏歷鑾坡鳳沼,此景也難忘。」

6. 反而。漢.王充《論衡.奇怪》:「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

注音: ㈠ㄍㄥ ㈡ㄐㄧㄥ ㈢ㄍ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更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