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o s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道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o shì |
解釋:
1.信奉道教的人。也稱為「道流」。 2.方士、仙人。晉.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二:「青谿千仞餘,中有一道士。」宋.蘇軾〈後赤壁賦〉:「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 3.泛稱有道之士。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將欲無陵,固守一德。』」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道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李豐楙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士之義如下: 1.有道術之人。亦稱術士。〔後漢書‧靈思何皇后紀〕:「生皇予辯,養於史道人家。」注:「道人,謂有道術之人也。」〔道藏源流考〕附錄二:「故治黃白等術者,乃稱為術士。」 2.指方士。〔漢書‧王莽傳〕:「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記。」桓譚〔新論〕稱君惠為「方士」,也用以指稱其他宗教人士,如指僧侶。〔法苑珠林〕卷七十六〔咒術感應緣〕:「(石)勒後因忿,欲害諸道士,並欲苦(圖)澄。」宗密〔孟蘭盆經疏〕卷下:「佛教初傳北方,呼僧為道士。」一作「道人」。參見「道人」;及指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等神職人員。〔長春真人西遊記〕:「王官、士庶、僧、道數百,具威儀遠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與中國特異。」 3.從道為事的人。〔太平御覽〕卷六百六十六引〔太霄經〕:「人行大道,謂之道士。」又:「從道為事故稱也。」 4.崇奉道家之人。〔黃帝內傳〕:「凡奉天道者曰道士。」〔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卷五引〔樓觀本記〕:「周穆王好尚黃老,聞仙師杜沖有至德高行,遂師之。因追仰遺蹟,崇構靈壇。仍招四五幽人逸士,以紹玄業。並道均巢許,德為物範。故天子揖之而不臣,諸侯禮之而不爵;朝野以其弘修道業,故以道士為號焉。」 5.奉守道教經典規戒並熟悉各種齋醮祭禱儀式的人。一般指道教的宗教職業者。宋王棣〔燕翼詒謀錄〕卷二〔禁民庶宮觀褐〕:「黃冠之教始於漢張陵,故皆有妻孥,雖居宮觀,而嫁娶生子,與俗人不異。奉其教而誦經,則曰道士。」〔靈寶出家因緣經〕:「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稱,持齋禮拜,奉戒誦經,燒香散花,燃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詣功德,普為一切,後已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 6.指務營常道的人。〔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妙門由起序〕:所以稱之為道士者,以其務營常道故也。道士立名,凡有七等:一者天真、二者神仙、三者幽逸、四者山居、出家等,去塵離俗,守道全真,迹寄寰中不拘世務;其在家、祭酒等類,願辭聲利,希入妙門,但在人間救療為事。〔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所以名為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誡誦經,燒香散花,燃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務,唯行道業。士者,事也,事有多少,學致差殊,凡有七階,俱稱道士。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外淳淨。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三者幽邈,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謂幽潛默遁,仁者自安,五者出家,謂舍諸有愛,脫落囂塵。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七者祭酒,謂屈己下凡,救度厄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ō-sū
|
解釋:
|
|
同義詞: | 司公、先生 |
反義詞: | 先生媽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道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