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謝良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謝良佐(1050~1103)字顯道,壽春上蔡人。黃棃洲在〔宋元學案〕中,對謝良佐特別推崇,說:「程門高弟子,竊以上蔡(謝良佐)為第一。」又說:「上蔡在程門中英明果決,其論仁以『覺』,以『生意』,論誠以『實理』,論敬以『常惺惺』,論窮理以『求是』,皆其所獨得,以發明師說者也。」
  謝良佐的學說本之明道,而有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心即是仁,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又說;「今人身體麻痺,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之仁可見矣。」
  朱熹說:「上蔡說仁說覺,分明是禪。」又說:「如今人說道,愛從高妙處說,便入禪去;自上蔡以來已然。」其實謝良佐是要借用禪來驗證儒學的真理。
  謝良佐在所著〔論語解〕中,指出:「昔者供灑掃於河南夫子之門,僅得毫釐於句讀文義之間,而益信此書之難讀也。蓋不學操縵,不能安絃,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唯近似者易入也。彼其道高深溥博,不可涯涘如此,倘以淺智窺之,豈不大有逕庭乎!……能反其心者,可以讀是書矣。孰能脫去凡近,以遊高明;莫為嬰兒之態,而有大人之器;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者乎!是人雖未必中道,然其心當廣矣、明矣、不雜矣,其於讀是書也,能無得乎!當不唯念之於心,必能體之於身矣。油然內得,難以語人,謂聖人之言真不我欺者,其亦自知而已矣。豈特思慮之效,乃力行之功。至此蓋書與人互相發也;及其久也,習益深,行益著,知視聽言動,蓋皆至理,聲氣容色,無非妙用,……心與天地同流,體與神明為一,若動若植,何物非我,有形無形,誰其間之,至此蓋人與書相忘也。」於此謝良佐指出:要反其心,廣其心,要內得,要身體力行,要從灑掃應對上養取誠意,才能書與人互相發,才能了解〔論語〕一書的內容。
  黃棃洲在〔宋元學案〕中指出:「上蔡、龜山皆為明道弟子,兼師伊川。」「上蔡得氣剛,龜山得氣柔;上蔡之言,多踔厲風發。……黃東發謂:象山之學,原於上蔡,蓋陸亦得氣之剛者也。」上蔡亦喜言仁,言天理;「天理」二字,是明道自家拈出,而上蔡言之,特別親切,可見其能發揚師說,探驪得珠。
  〔宋元學案〕中引上蔡語錄記載:「所謂格物窮理,須是識得『天理』始得。所謂天理者,自然底道理,無毫髮杜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側隱之心。方乍見時,其心怵惕,即所謂天理也,要譽于鄉黨朋友,內文于孺子父母兄弟,惡其聲而然,則人欲耳。天理與人欲相對,有一分人欲,即滅卻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即勝得一分人欲。人欲才肆,天理滅矣。」
  上蔡又說:「學者且須是窮理,物物皆有理,窮理則能知天之所為;知天之所為,則與天為一;與天為一,無往而非理也。窮理則是尋個是處。有我不能窮理,人誰識『真我』,何者為我?理便是我。窮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在謝良佐的思想中,理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謂「天」是理,是從客觀方面來說,認為「理」便是「我」,天理是人心中自然的道理,則是從主觀方面來說。良佐認為「格物窮理」,不是要物物而窮之,而是要窮其大者,也就是要把握最重要的道理。易言之,就是認識 「真我」,認識「萬物皆是一理」,亦即認識萬物都是天理的體現。至此,我與天理合一,是主客合一的境界,亦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謝良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