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
|
- 部首 風
- 部首外筆畫 0畫
- 總筆畫 9畫
- 漢語拼音 [一]fēng[二]fèng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吹。如:「春風風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ēng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è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ēng |
解釋:
[名] 1.流動的空氣。如:「春風」、「秋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景象。如:「風光」、「風景」。 3.習氣、習俗。如:「校風」、「移風易俗」、「傷風敗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4.神態、作為、氣韻。如:「作風」、「風度」、「風格」。《魏書.卷四十五.杜銓傳》:「銓學涉有長者風,與盧玄、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 5.消息。如:「口風」、「通風報信」、「聞風而來」。《水滸傳》第四九回:「顧大嫂道:『伯伯,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 6.事端。如:「風波」。 7.榮寵。如:「爭風吃醋」。 8.《詩經》六義之一。指《詩經.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詩經.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日頌。」 9.泛指民謠、歌謠。《漢書.卷三○.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採言,樂盲被律。」 10.中醫上稱某些病症為「風」。如:「風溼」、「風寒」、「羊癲風」。 11.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風胡子。 12.二一四部首之一。 [動] 1.借風力的吹拂使東西乾燥或潔淨。如:「風乾」、「風雞」、「晒乾風淨」。 2.動物雌雄相誘。如:「風馬牛不相及」。 [形] 傳說沒有根據的。如:「風聞」、「風言風語」。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èng |
解釋:
[動] 1.吹、吹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孟子.公孫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風。」宋.蘇軾〈與孫叔靜〉:「屬飲藥汗不可以風,未即諸謝,又枉使旌。」 2.婉言勸諫。通「諷」。《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Wind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名詞解釋: 風是空氣相對於地球的一種運動。空氣的運動大致可分為水平方向的運動和垂直方向的運動,水平方向的空氣運動才稱為風。風是向量,因此須要用風向和風速兩個物理量來描繪。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hong
|
解釋:
|
|
音讀: | Ho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ㄈㄥ 1. 流動的空氣。如:「風調雨順」、「風速」、「春風」。《說文解字.風部》:「風,八風也。」《莊子.逍遙遊》:「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三國演義》第四八回:「正觀之際,忽狂風大作,江中波濤拍岸。」 2. 景色、景況。如:「風光」、「風景」。南朝梁.何遜〈暮秋答朱記室〉詩:「寒潭見底清,風色極天淨。」《紅樓夢》第六一回:「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先試試風頭再說?」 3. 習氣、習俗。如:「民風」、「校風」、「傷風敗俗」。《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清史稿.卷二九一.列傳.劉師恕》:「爾等不能端本澂源,躬先表率,而望秉鐸司教之官,家喻戶曉,易俗移風,所謂逐末而忘其本也。」 4. 神采、氣質、性格。如:「作風」、「大將之風」。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可不奪之風。」《魏書.卷四五.列傳.杜銓》:「銓學涉有長者風,與盧玄、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 5. 消息。如:「口風」、「通風報信」。《水滸傳》第四九回:「顧大嫂道:『伯伯,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文明小史》第七回:「傅知府傳諭休得大驚小怪,使他們聞風逃走。」 6. 事端。《野叟曝言》第六回:「你們這班光棍,專一遇事生風,恐嚇索詐,本該送到府縣去重處,因詐尚未成,姑不深究。」 7. 《詩經》六義之一。指《詩經.國風》所收集之民俗歌謠。〈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8. 泛指民謠、歌謠。《漢書.卷三○.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採言,樂盲被律。」 9. 動物雌雄相誘。如:「風馬牛不相及」。《字彙.風部》:「風,牛馬牝牡相誘曰風。」《書經.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10. 指榮寵。《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那月香好副嘴臉,年已長成。倘或有意留他,也不見得。那時我爭風喫醋便遲了。」 11. 癲狂、精神錯亂。通「瘋」。《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䭔媼》:「酒後又要狂言亂叫,發風罵坐。」《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幾日前,有個風子立在門前唱喏。」 12. 在中醫中用以稱某些病症。如:「風溼」、「風寒」、「羊癲風」。 13. 姓。如春秋楚有風鬍子。 14. 二一四部首之一。 ㈡ㄈㄥˋ 1. 吹、吹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孟子.公孫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風。」宋.蘇軾〈與孫叔靜〉:「屬飲藥汗不可以風,未即諸謝,又枉使旌。」 2. 教化、勸化。《詩經.大序》:「風,風也,教也。」漢.公孫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新五代史.卷六.唐明宗本紀》:「以詔書褒廉吏孫岳等,以風示天下。」 3. 婉言勸諫。通「諷」。如:「風世勵俗」。《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 |
|
注音: | ㈠ㄈㄥ ㈡ㄈㄥ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風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