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十二章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Forty-Two Section Sutral]
作者: 徐麗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十二章經〕全稱為〔佛說四十二章經〕,〔出三藏記集〕引舊錄稱〔孝明皇帝四十二章〕,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藏本標題:「後漢迦葉摩騰同竺法蘭譯。」慧皎〔高僧傳〕載,漢永平中,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大集群臣以占所夢,傅毅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陸下所夢將必是乎?」帝即遣蔡愔、秦景等使天竺尋訪佛法,遇沙門摩騰、法蘭,乃邀東還洛陽,帝甚寵異,建寺處之;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蘭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傳世,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水經注〕則言摩騰、法蘭,以白馬負經圖,表之中夏,故明帝以白馬名寺,號「白馬寺」。又〔漢法本內傳〕云,蔡愔偕摩騰、法蘭歸,道士不能平,永平十四年(A.D. 71),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抗表請比對,明帝傳喻釋、道兩派,鬥法白馬寺,黃、老等道經悉歸焚燼,而佛經獨全,佛舍利放五色光,照徹天地,騰、蘭飛升空中,現種種神通,觀者歎服,道士費叔才慚死,呂惠通等六百餘人暨宮殯、士庶千餘人相隨出家;此佛經,即〔四十二章經〕。據諸家傳說,二千餘年來,佛徒遂公認本經乃摩騰、法蘭共譯,為我國最早翻譯之佛教經典,其靈寶有如前文所述。
  但詳加考辨,范曄〔後漢書〕載明帝感夢求法乙事,卻隻字不及〔四十二章經〕。〔出三藏記集〕、〔歷代三寶記〕言:道安撰錄群經目錄時,闕此經。舊錄云:本是外國經鈔,元出大部。牟融〔理惑論〕言明帝遣張騫等人求法,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林林總總,是譯時、譯者、譯地等事項本無定說,難斷真偽,故後世學者多撰文討論,觀點紛紜。梁啟超主張本經出世甚晚,乃東晉中晚期中土南方作家,掫取群經精要,摹仿孝經、老子,別撰成書,為中國撰本,非天竺原經譯本。呂澂主張本經當是成帝末年,從漢譯雜藏〔法句經〕隨意抄出,其後屢遭改竄,而成現本面貌。湯用彤則以為本經出世宜早,有第一、第二出,第一出即摩騰、法蘭譯本,第二出為三國東吳支謙譯本,劉宋時猶存二譯,漢譯以樸質辭劣,少譯者,或即亡佚,支謙所譯,則文章優美,允正可觀,而得長存,但古人寫經,往往不著譯人,而摩騰、法蘭譯經為一大事,因誤以支謙所出即是漢譯,流傳至今,因襲未改。茲舉三家異說,以備參考。
  該經含:經序一章,本經四十二章;為佛所說四十二段語錄,故稱〔四十二章經〕。序言法體、能聞、機感、教主、處所、同聞。經四十二章分別為:一、出家證果;二、斷欲求絕;三、割愛去貪;四、善惡並明;五、轉重令輕;六、忍惡無瞋;七、惡還本身;八、塵唾自汙;九、返本會道;十、喜施獲福;十一、施飯轉勝;十二、舉難勸修;十三、問道宿命;十四、請問善大;十五、請問力明;十六、捨愛得道;十七、明來暗謝;十八、念等本空;十九、假真並觀;二十、推我本空;二十一、名聲喪本;二十二、財色招苦;二十三、妻子甚獄;二十四、色欲障道;二十五、欲火燒身;二十六、天魔嬈佛;二十七、無著得道;二十八、意馬莫縱;二十九、正觀敵色;三十、欲火遠離;三十一、心寂欲除;三十二、我空怖滅;三十三、智明破魔;三十四、處中得道;三十五、垢淨明存;三十六、展轉獲勝;三十七、念戒近道;三十八、生即有滅;三十九、教誨無差;四十、行道在心;四十一、直心出欲;四十二、達世如幻。每章內容簡短扼要,長者百餘字,短者二十餘字,旨在闡示沙門證果、出家學道之要義,平易明白,為佛學入門要籍。
  該經版本凡十數種,文字出入,多寡不等。主要有三:(1)宋藏、元藏、高麗藏所收本,最能保持古型。(2)宋真宗注本,收於明南藏;曾於乾隆年間詔譯為滿、藏蒙文。(3)宋守遂注本,流傳較廣,明僧智旭〔四十二章經解〕、了童〔四十二章經補注〕、道霈〔四十二章經指南〕,清僧續法〔四十二章經疏鈔〕等,均採用此本。今人講述,則以宣化上人〔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通行普遍。至於史料辨證,則有〔現代佛學叢刊〕第十一號專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四十二章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