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禁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ˋ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一]jīn[二]jì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ˋㄓˇㄖㄨˊ:「ㄐㄧㄣˋㄌㄧㄥˋ」、「ㄐㄧㄣˋㄕㄨ」、「ㄐㄧㄣˋㄓˇ」、「ㄐㄧㄣˋㄧㄢ」、「ㄐㄧㄣˋㄉㄠˋㄌㄜˋㄙㄜˋ」。
  2. ㄐㄩㄧㄚㄎㄡˋㄧㄚㄖㄨˊ:「ㄐㄩㄐㄧㄣˋ」、「ㄐㄧㄣˋㄅㄧˋ」、「ㄐㄧㄢㄐㄧㄣˋ」。
  3. ㄧㄡˇㄙㄨㄛˇㄍㄨˋㄐㄧˋ˙ㄉㄜㄕˋㄖㄨˊ:「ㄕˊㄐㄧㄣˋ」、「ㄖㄨˋㄍㄨㄛˊㄨㄣˋㄐㄧㄣˋ」、「ㄅㄞˇㄨˊㄐㄧㄣˋㄐㄧˋ」。
  4. ㄏㄢˊㄧㄡˇㄒㄧㄢˋㄓˋㄒㄧㄥˋ˙ㄉㄜㄍㄨㄟㄉㄧㄥˋㄏㄨㄛˋㄈㄚˇㄌㄧㄥˋㄖㄨˊ:「ㄇㄣˊㄐㄧㄣˋ」、「ㄐㄧㄡˇㄐㄧㄣˋ」。
  5. ㄍㄨˇㄕˊㄔㄥㄊㄧㄢㄗˇㄐㄩㄓㄨˋ˙ㄉㄜㄉㄧˋㄈㄤㄖㄨˊ:「ㄐㄧㄣˋㄍㄨㄥ」、「ㄐㄧㄣˋㄐㄩㄣ」、「ㄐㄧㄣˋㄨㄟˋ」、「ㄗˇㄐㄧㄣˋㄔㄥˊ」。
注音:
解釋:
  1. ㄔㄥˊㄉㄢㄕㄡˋ˙ㄉㄜㄓㄨˋㄖㄨˊ:「ㄐㄧㄣ˙ㄉㄜㄑㄧˇ」、「ㄐㄧㄣㄅㄨˊㄓㄨˋ」、「ㄖㄨㄛˋㄅㄨˋㄐㄧㄣㄈㄥ」、「ㄊㄚㄐㄧㄣㄅㄨˋㄑㄧˇㄈㄥㄔㄨㄟㄖˋㄕㄞˋ。」
  2. ㄓˇㄉㄨㄥ西˙ㄒㄧ˙ㄉㄜㄋㄞˋㄩㄥˋㄔㄥˊㄉㄨˋㄖㄨˊ:「ㄓㄜˋㄕㄨㄤㄒㄧㄝˊㄓㄣㄐㄧㄣ穿ㄔㄨ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
解釋:
  1. 制止。
    【例】禁煙、嚴禁煙火、禁止通行
  2. 拘押。
    【例】拘禁、囚禁
  3. 避諱、忌諱的事。
    【例】禁忌、時禁、入國問禁
  4. 含有限制性的規定或法令。
    【例】門禁、酒禁、宵禁
  5. 古時稱天子居住的地方。
    【例】禁宮、禁中、內禁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解釋:
  1. 承擔、忍受。
    【例】禁不起、弱不禁風
  2. 能耐、堪用。
    【例】這雙鞋真禁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
解釋:
[動]
1.制止。如:「禁菸」、「嚴禁煙火」、「禁倒垃圾」。
2.拘押。如:「拘禁」、「囚禁」。《遼史.卷一一二.逆臣傳.耶律重元傳》:「先是契丹人犯法,例須漢人禁勘,受枉者多。」
[名]
1.避諱、忌諱的事。如:「入國問禁」、「時禁」。漢.王充《論衡.譏日》:「衰世好信禁,不肖君好求福。」
2.法律、習俗所不允許的行為。如:「酒禁」、「宵禁」。《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高柔傳》:「親田者既減,加頃復有獵禁。」
3.古時稱天子居住的地方。如:「宮禁」、「紫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解釋:
[動]
承擔、受得住。如:「弱不禁風」、「禁不起風吹日晒」。《紅樓夢》第五一回:「小姑娘們冷風朔氣的,別人還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就連寶兄弟也禁不住!」
[副]
耐,多指物體的耐用而言。如:「這雙鞋真禁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一、古代少數邊疆民族樂舞名。二、北夷之樂舞被稱為《禁》。據說該樂舞持干和楯而舞。
參照:
《周禮.卷二十四》、《周禮正義.卷四十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ì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關掉。
  2. [[動] ] 阻止、不許可。
  3. [[名] ] 剎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ㄣˋ

1. 避諱、忌諱。《說文解字.示部》:「禁,吉凶之忌也。」《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漢.王充《論衡.譏日》:「衰世好信禁,不肖君好求福。」《歧路燈》第六一回:「若是遇見個正經朋友,山向利與不利,穴口開與不開,選擇日子,便周章的百無禁忌。」

2. 法律、習俗所不允許之行為。如:「酒禁」、「宵禁」。《尹文子.大道下》:「心不畏時之禁,行不軌時之法,此大亂之道也。」《後漢書.卷五八.虞傅蓋臧列傳.虞詡》:「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罰者人之銜轡。」《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高柔》:「親田者既減,加頃復有獵禁。」明.謝肇淛《西吳枝乘》:「吳興以四月為蠶月,家家閉戶,官府勾攝、徵收及裡閈往來慶弔,皆罷不行,謂之蠶禁。」

3. 制止。如:「禁菸」、「嚴禁煙火」、「禁倒垃圾」。《玉篇.示部》:「禁,止也。」《廣韻.去聲.沁韻》:「禁,制也。」漢.賈誼〈過秦論〉:「其彊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平子恐其迷學,奏令禁絕。」唐.韓愈〈論佛骨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

4. 天子之居處。如:「宮禁」、「紫禁」。《字彙.示部》:「禁,天子所居曰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漢.班固〈西都賦〉:「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宋.歐陽修〈漁家傲.暖日遲遲〉詞:「車馬九門來擾擾,行人莫羨長安道,丹禁漏聲衢鼓報。」

5. 天子專屬、御用。《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列傳.序》:「數引公卿郎將,列于禁坐。」《三國演義》第一○六回:「曹彥為散騎常侍,各引三千御林軍,任其出入禁宮。」

6. 祕密、未流傳。《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

7. 囚禁犯人之處所。《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義誦觀世音經,至夜中,土開械脫,於重禁之中若有人導之者,遂奔楊佺期,佺期以為洛陽令。」《元史.卷一○三.刑法志二》:「諸司獄受財,縱犯姦囚人,在禁疏枷飲酒者,以枉法科罪,除名。」

8. 拘押。如:「拘禁」、「囚禁」。《魏書.卷二一.獻文六王列傳上.高陽王雍》:「別房幽禁,不得關豫內政,僅給衣食而已。」《遼史.卷一一二.逆臣列傳上.耶律重元》:「先是契丹人犯法,例須漢人禁勘,受枉者多。」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九:「許將坐太學獄,下御史臺,禁勘僅一月日,洎伏罪。」

㈡ㄐㄧㄣ

1. 承擔、受得住。如:「弱不禁風」、「禁不起風吹日曬」。《廣韻.平聲.侵韻》:「禁,勝也。」《字彙.示部》:「禁,力所勝也、當也。」唐.杜甫〈春水生二絕〉之二:「一夜水高二尺強,數日不可更禁當。」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紅樓夢》第五一回:「小姑娘們冷風朔氣的,別人還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就連寶兄弟也禁不住!」

2. 耐,多指物體耐用而言。如:「這雙鞋真禁穿!」

注音: ㈠ㄐㄧㄣˋ ㈡ㄐ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禁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