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清末武備學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末武備學堂的創設,原意是在仿照西方列強陸軍將弁必由軍事院校造就而訂的規制。李鴻章在光緒十一年(1885)五月的〔創設武備學堂折〕中即明言:「……聞其武備書院,學舍林立,規模閎廓,讀書繪圖有所,習藝練技有所,專選世家子弟年少敏幹者,童而習之,長則調入營伍,由隊目荐充將領,非可一蹴幾也。當其肄業之初,生徒比屋而居,分科傳授,其于戰陣攻守之宜,直視為身心性命之學,朝夕研求,不遺餘力。而槍炮之選用理法,步伍之整齊靈變,尤為獨擅勝場。我非盡敵之長,不能致敵之命,故居今日而言武備,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李鴻章在同折中對於光緒十年底已先行由北洋各鎮選派弁兵習練,自德國聘請兵官教授的情形有所陳奏,且就未來整個肄業及量材授事規制復有所策畫。晚清中國新式武備學堂自此開始奠基。
  綜觀自光緒十一年天津武備學堂創設以來,清廷又設立多所武備學堂,包括:袁世凱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設直隸武備學堂,張之洞於光緒二十一年設江南陸師學堂及二十二年設湖北武備學堂,以及浙江(光緒二十二年),貴州、陝西、安徽、山西(光緒二十四年),江蘇、綏遠(光緒二十七年),四川、山東、福建、江西、廣東、甘肅(光緒二十八年),湖南、江南(光緒二十九年),河南(光緒三十年)等武備學堂,幾遍及各省。這些學堂所招收學生,大致不出三類:第一類是軍營兵弁,第二類是幼童,第三類是舉貢監生或官紳俊秀子弟。天津武備學堂有第一、二類學生,另又挑選八旗子弟入學。湖北武備學堂則一概招收第三類學生;江南陸師學堂則限定年在十三至二十歲文理通順之聰穎子弟入學肄業;直隸武備學堂所招收學生皆為第一類。至於其他各省學堂,亦以第一類最多,第三類次之。整體而言,清末武備學堂限於經費和需求,初期所招學生以軍營兵弁為主體,達總人數二分之一以上,講究實學實用,肄業年限約在二年左右,即派發各營量材授事。
  至於遴選舉貢監生或官紳俊秀子弟入學,則是植基於傳統的理想。張之洞所創辦的二個武備學堂可為代表。張之洞在〔招考武備學生開辦章程〕中明白指出:「惟向來學堂所教,多係俊秀幼童及各營兵勇,文理既昧,氣質亦粗,斷難領會精要,且資地寒微,出身尚遠,數年之中,斷不能遽膺文武官職,安望其展轉倡率,廣開風氣。今鄂省學堂所收者,乃儲為將領之才,專選文武舉貢生員及文監生,文武候補候選員弁,以及官紳世家子弟之有志向學者。緣上項諸人皆科名仕宦中人,將來效用國家,引申會通,展轉傳授,裨益較多,收效亦速。」同時他又引〔春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的經義,闡明士人必習射御武備古意以為據。由此可見,張之洞所儲人才乃以文武兼修的儒將為目標。
  就武備學堂課程言,各學堂大抵有內堂(學科)、外堂(術科)兩類。天津、直隸兩武備學堂的分科教學頗具代表性,前者概分砲、步、騎、工程四科(後又增設鐵路工程科),後者則分德文、砲、步、騎四科;其中又以後者的德文科最為特殊。袁世凱在規劃之初,即以所選兵弁中年幼伶俐,文字較優者,額限五十名,先習德文,次學武備,兼習漢文,並計畫學業有成後,資送外洋留學,如此學程堪稱完善。至於洋教習方面,初期鑒於德國陸軍武備規制之優越,故所聘概為德國軍官;及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以後,日本教習漸增,以後逐漸取代德國教習,形成壟斷局面。出洋留學方面情形亦然,尤其自光緒三十年清廷練兵處奏定〔陸軍學生分班遊學章程〕十六條起,武備學生留學日本更成趨勢,其中大部分先入振武學校(預備士官學校)肄業,後再進士官學校。
  光緒二十年(1894)以後,清廷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始漸有徹底的覺悟,對於西洋文明之引進,漸由器物、技術及於制度和觀念,同時變法圖存、保國保種的意識亦漸次深刻強化,此由武備學堂之廣設可見梗概;尤其二十七年起整頓兵制,停止武科,詔諭各省擴充武備學堂,使其更加普及。這些學堂或許並未給中國培訓出偉大的將材,但卻造成三個影響:第一,武備學堂所傳授乃為新式教育,對於新思潮的感受較敏銳,其畢業生則成為新軍中下級幹部,對於革命情勢的促進大有助益。第二,各省自辦武備學堂,所招學生多為本省子弟以及兵弁,這為日後各省軍閥割據不從中央號令的情形埋下惡因,尤其以淮軍為班底的天津和直隸武備學堂,成為培植北洋軍閥武力的搖籃。第三,各省武備學堂歷史均不長,除停辦外,多在光緒二十八年以後陸續改制為陸軍小學堂或中學堂,納入學制體系中,光緒三十二年起全國共設有五所武備中學堂(直隸、陝西、湖北、江蘇、廣東),考選各省陸小畢業生入學肄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清末武備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