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撇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ㄕㄡˇ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一]piě[二]piē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ㄨㄈㄚˇㄓㄨㄥㄅㄧˇㄈㄥㄒㄧㄤˋㄒㄧㄚˋㄒㄧㄝˊㄔㄨ˙ㄉㄜㄅㄧˇㄈㄚˇㄖㄨˊ:「ㄆㄧㄝˇㄅㄧˇ」。
  2. ㄒㄧㄥˊㄓㄨㄤˋㄒㄧㄤˋㄆㄧㄝˇ˙ㄉㄜㄖㄨˊ:「ㄌㄧㄤˇㄆㄧㄝˇㄏㄨˊ˙ㄗ」。
  3.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ㄆㄧㄝˇㄓㄨㄤˋ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ㄌㄧㄤˇㄆㄧㄝˇㄏㄨˊ˙ㄗ」。
注音:
解釋:
  1. ㄉㄧㄡㄎㄞㄆㄠㄒㄧㄚˋㄖㄨˊ:「ㄆㄧㄝㄑㄧㄥ」、「ㄆㄧㄝㄑㄧˋ」、「ㄆㄧㄝㄎㄞ」、「ㄆㄧㄝㄒㄧㄚˋ」。
  2. ㄘㄨㄥˊㄧㄝˋㄊㄧˇㄅㄧㄠˇㄇㄧㄢˋㄍㄨㄚㄑㄩˇㄖㄨˊ:「ㄆㄧㄝㄧㄡˊ」、「ㄆㄧㄝㄆㄠˋㄇ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iē
解釋:
  1. 不顧、拋棄。
    【例】撇開、撇棄、撇下
  2. 舀出液體表面的漂浮物。
    【例】撇油、撇泡沫
注音:
漢語拼音: piě
解釋:
  1. 國字筆畫名稱。 ◎
  2. 斜向一邊。
    【例】撇嘴
  3. 量詞。計算撇狀物的單位。
    【例】兩撇鬍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iē
解釋:
[動]
1.不顧、拋棄。如:「撇開了家」、「撇在一邊」。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二齣:「你秀才郎為客偏情絕,料不是虛脾把盟誓撇。」
2.拂拭。《文選.王襃.洞簫賦》:「愴然累欷,撇涕抆淚。」
3.丟、甩落。《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徐用道:『哥哥撇下手中兇器,兄弟方好放手。』」
4.由液體表面刮舀出來。如:「撇油」、「撇泡沫」。
5.違背、違拗。《水滸傳》第二回:「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兒們不學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過柳大郎面皮。」
注音:
漢語拼音: piě
解釋:
[名]
1.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如:「點、橫、豎、撇」、「八字沒一撇」。
2.斜向一邊。如:「撇嘴」。
3.量詞。計算撇狀物的單位。如:「兩撇鬍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i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往左斜下的筆畫。
  2. [[動] ] 寫撇的筆畫,也引申為不認真地寫字。
  3. [[量] ] 計算筆畫或撇形物的單位。
  4. [[形] ] 穿著打扮光鮮亮麗的樣子。
  5. [[形] ] 走路時腳向外偏斜。
  6. [[動] ] 飄動。
音讀: phi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ㄆㄧㄝ

1. 拂拭。段注本《說文解字.手部》:「撇,飾也。」清.段玉裁.注:「飾者,今之拭字。」《集韻.入聲.屑韻》:「撇,拭也。」《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孟軻》:「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漢.王褒〈洞簫賦〉:「愴然累欷,撇涕抆淚。」

2. 拂取液體表層之物。唐.白居易〈詠家醞十韻〉:「釀糯豈勞炊范黍,撇篘何假漉陶巾。」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卷五.物部.開門七事》:「沈了一船芝蔴,水面上撇油花,棄大而見小也。」

3. 拋棄、不顧。元.秦𥳑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第一折:「你拋撇了這醜婦家中寶,挑踢著美女家中哨。」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二齣:「你秀才郎為客偏情絕,料不是虛脾把盟誓撇。」《孤本元明雜劇.杏林莊.第二折》:「俺如今不須用力死追復,他每都拋金棄鼓,領著殘卒,離營撇寨那廂撲。」

4. 丟擲、拋扔。《西遊記》第七○回:「行者聞說,將金杯連酒望空一撇,噹的一聲響亮,那個金杯落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如今就把一個會元,撇在地下,我也無心去拾他了。」《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宋四公懷中取出酸餡,著些個不按君臣作怪的藥,入在裡面,覷得近了,撇向狗子身邊去。」

5. 擊打。《說文解字.手部》:「撇,……一曰擊也。」《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故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唐.李善.注:「《說文》曰:『撆,擊也。』撆與撇同也。」元.秦𥳑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第一折:「你少不的撇搖槌,學打幾句蓮花落。」《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宋四公懷中取出一個小罐兒,安些個作怪的藥在中面,把塊撇火石,取些火燒著,噴鼻馨香。」

㈡ㄆㄧㄝˇ

1. 書法筆畫名。向左方斜下之筆,永字八法稱之為「掠」。《字彙補.手部》:「撇,又筆法也。蔡邕《筆勢》曰:『揚波振撇。』」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妾身須識個撇、豎、點、劃。」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五.四皓名》:「太宗問曰:『李覺嘗言四皓中一人姓甪,或云:用上加一撇,或云:用上加一點,果何音?』」《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上的理嗎?」

2. 斜向一邊。《海上花列傳》第五六回:「翠鳳不答,只把嘴一撇。」《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被他娘變了臉,一手扭將過來,肐膊上扭了兩把,他就撇著嘴待哭。」

3. 假裝、扮裝、摹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見了他撇假偌多話:『張生,我與你兄妹之禮,甚麼勾當!』」元.鄧賓子〈村裡迓古.包藏著一團兒和氣套.勝葫蘆〉曲:「賺兒靠手兒招,撇演的個龐兒慌張了。」《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撇著京腔笑道:『老翁的本領,我諸都佩服;只有這盤棋是合我下不來的,莫如合他下一盤罷!』」

4. 量詞。用以計算撇狀物。如:「兩撇鬍子」、「兩撇眉毛」。

注音: ㈠ㄆㄧㄝ ㈡ㄆㄧㄝ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