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陳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陳確(1604~1677)字乾初,明浙江海寧人。自幼閱讀性理集要之類著作,但並不認同理學家的見解;二十歲以後,因在科舉考試中屢次落第,從此對功名利祿抱持冷漠態度,常與二三知交,浪跡山水,吟風弄月,對琴棋篆刻翰墨,皆能得心應手,窮極其妙。
  崇禎六年(1633)乾初已年近三十,參加院試第三,補為庠生;十三年又取得廩膳生的資格,但始終無緣進入仕途。十六年,因同邑祝淵之介,成為劉蕺山的受業弟子,但在論學方面卻提出很多與蕺山不同的見解。
  乾初為人剛直,尚氣節,常發憤為鄉邑去害,不屈於勢位。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翌年,清軍入江南,蕺山絕食而死,好友祝淵亦懸樑自盡,乾初則上書請求永削儒籍,並更改名字,將原名筮永,字原季,庠名道永,一概不用,取〔易傳〕中釋「乾卦」、「初九」、「爻」、「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語中的「確」字為名,乾初為字,以潛龍自勵,以示不入仕清廷的決心。
  乾初在論學方面,大力抨擊宋儒以來從天命、天體先驗的觀點來解釋性善,認為應從實踐工夫上講,求證於本體是無裨於實學的。此外,他認為宋儒倡天理和人欲對立,主張無欲是不對的;天理當從人欲無過不及處尋求,擴充自愛自利,即能愛人利人,並提出理在欲中的觀點。乾初於此引用蕺山所言「生機之自然不容己者」為欲,肯定了人欲為人的生理屬性,是人人所固有的,把人欲的意義加以提升並加廣、加深,不再只是與天理和善相對的貪欲、私欲惡的一面,而是發諸人心的自然需求。乾初此一見解,在中清學者戴震(東原)所著〔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有極相似的發揮。
  乾初理學思想中最大的爭議,是公開質疑四書中〔大學〕、〔中庸〕的正確性和權威性;他認為〔大學〕一書應廢,坐而言格物致知之學,不如起而行修己利人之道。乾初更指出:「〔大學〕之誤,全在以意言誠,誠止在意,即是不誠,凡言誠者,皆兼內外言,故〔中庸〕曰誠身,孟子曰反身而誠,蓋修、齊、治、平皆是誠,非徒以意之而已也。」
  乾初批評〔大學〕中「知止」的觀點,他指出:「天下之理無窮,而一人之心有限,而傲然自信,以為吾無遺知焉者,則必天下之大妄人矣,又安得一旦貫通而釋然於天下之事之理之日也哉。」因此他反對朱學以天理為至善,以體認天理為最終歸宿,由此一通百通,排斥其他方面知識的見解。
  此外,他也對慎獨說,提出他自己的看法:「獨者,對眾之稱,而非離眾之稱,試思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何處無獨?何時非慎獨?故凡云誠者,皆兼內外而言,凡云慎獨者皆兼動靜言,而〔大學〕專言誠意,不特不知誠,且不知慎獨矣。」故而他反對離群索居、靜坐修養的方法。
  乾初除了對蕺山誠意之說,加以批評以外,也對蕺山已發、未發之說,多談性命本體之論,不敢苟同。他認為孔子亦云「下學而上達」,可見下學工夫重要;下學而後求上達,而非精可該粗,粗不可該精,因精微的心性工夫不易達成,下學工夫又放棄不講,則所學何事?以此本體之說可存而不論,下學工夫則必須全力以赴。故而他又反對薄素位而高談性命,強調要貫徹「素位」之學。
  乾初指出:「〔中庸〕學問莫精於一『素』字,此他書所未及者;堯、舜之揖讓,湯、武之征誅,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筆削,皆是素位之學。素位是戒懼君子實下手用功處,子臣弟友,字字著實,順逆常變,處處現成,何位非素?何素非道,雖欲離之,不可得矣。所謂慎獨者慎此,所謂致良知者致此。知得素位徹,是明善;行得素位徹,是誠身。學者唯不肯切實體驗於日用事為之間,薄素位而高談性命,故鹵莽粗浮耳。」此處所說的素位,也就是老實地按自己本分去做,依自己所處時代、地位,各盡其能,從下學工夫做起。
  乾初論學主張事事求實現實益,他的〔葬書〕、〔葬論〕中,講求的就是務實之學;他反對 「正其誼不謀其利」,主張義利並重。
  乾初在〔性解〕上下篇中特別強調氣、情、才皆善,擴充盡才,始見性善。黃棃洲是乾初的同門好友,批評乾初這種說與荀子的化性起偽,主張性惡的見解並無分別;時乾初已因風疾臥病在床,仍強起作書答辯。後黃棃洲在七十九歲時,改定乾初墓誌銘時,對乾初為矯正空談注重實踐、強調擴充盡才的觀點,不但不再駁斥,且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接受;他在乾初身後,詳玩遺稿,方識指歸,自覺「有負良友」而不勝感慨。
  乾初生前因其觀點與經學傳統不合,幾乎得不到包括朋友、同學在內任何人的支持,但他毫不退縮;甚至晚年臥病十餘年,仍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大學辨〕一書中,乾初認為〔大學〕重知不重行,又認為格致絕不能先於誠正,主張格致必須從心出發,心為身主,心正則格致皆正,心偏則格致皆偏,故正心必是談心性修養及道德實踐的第一手工夫。
  繼乾初之後,顧炎武倡 「行己有恥」反對空談心性,顏元責宋儒空虛無用,戴東原反對宋儒言氣質之性為惡,又主張不應離欲講理,認為理本存乎欲中,而不能舍人倫日用而求仁義,都離不開乾初論學中所顯露出來的思想;於此我們不能不佩服乾初的高瞻遠矚,有先見之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陳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