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元代北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元代北學以趙復為先導,許衡繼之,時稱江漢學派。羽翼鼓吹者,在朝有姚樞、竇默、張文謙等,在野則有楊恭懿、蕭 、同恕、劉因諸人。再加上東平學派的郝經、王惲、李謙數人,及以劉秉忠、郭守敬等為主的天文方技人才,造成了中統、至元兩個年代的文治局面。
  上述學者大抵刻苦好學,在修養上注意「持敬」工夫,在人倫上特別重視以禮經為典範準則,且能身體力行。除趙復(參見「趙復」)外,其中評衡據〔宋元學案.魯齋學案〕載:「許衡流離世亂,嗜學不輟,貧無書,嘗從日者遊,見〔尚書疏義〕,請就宿,手鈔以歸。既避難徂徠山,始得王弼〔易〕註,夜思晝誦,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關於姚樞,據〔新元史.姚樞傳〕載:「樞少力學,讀書夜分不輟,其母恐過勞止之,乃塞窗不使見燭,漏三下方就枕。」姚樞以道學自任,聞衡苦學力行,過大名訪之。樞隱居蘇門山,傳伊洛之學,衡至蘇門見樞,得〔伊川易傳〕、〔朱子論孟集注〕、〔中庸大學章句或問〕、小學諸書,乃手寫以歸。」又〔魯齋學案〕附載:「劉德淵,字道濟,內邱人,生而貌古,刻苦力學,中統間三府累辟不就,嘗著書數萬言,敷析司馬溫公通鑑百條,悉與朱子綱目合,許魯齋雅敬之。」至竇默,〔新元史〕載其「幼力學毅然異於常兒。……北歸隱於大名,與姚樞、許衡講學,至忘寢食。」另〔元史.許衡傳〕亦載:「竇默以經術得名,見衡敬禮之,相遇則危坐終日,出入於經史百家之說,互相難問。」
  另蕭 據〔新元史〕本傳載:「隱終南山,鑿土室讀書其中三十年,一言一動,必則古人,博極群書,自〔三禮〕、六書、九數以及諸史,靡不研究。」又載:「至大元年(1308),仁宗為太子,博選名儒輔導,以右諭德召至京師,人覲東宮,書灑誥為獻,尋以病力請去職,人聞其故,則曰在禮,東宮東面,師傅西面,此禮今可行乎?」同卷附 鄉人韓擇字從善,尤邃〔三禮〕。文末並謂:「關中自宋初張載、呂大臨,以禮為教,至蕭 、韓擇、侯均、同恕,而關學復興,其教大旨宗程朱,而專精〔三禮〕,則出其鄉先正之傳云。」又〔元史.蕭 傳〕則載:「嘗出遇一婦人失金釵道旁,疑 拾之謂曰,殊無他人,獨翁居後耳。 令隨至門,取家釵以償其婦,後得所遺釵,愧謝還之。鄉人有自城中暮歸者,遇寇欲加害,詭言我蕭先生也,寇驚愕釋之。」其餘張、楊、同、劉諸人,不贅。
  南宋覆亡,蒙古入主中國,士人被俘至北方者不少;而南宋儒學也藉由此而流傳至北方。先是姚樞在軍前,凡儒道釋醫卜占等擅一藝者,皆活之以歸,得趙復,以北行;立太極書院,請復講授其中,從此河洛始知有道學。〔宋元學案〕中黃百家嘗謂:「自石晉燕雲十六州之割,北方之為異域也久矣。雖有宋諸儒疊出,聲教不通。自趙江漢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樞、竇默、許衡、劉因之徒,得聞程朱之學,以廣其傳,由是北方之學鬱起。」全祖望亦曰:「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曰姚樞、曰竇默、曰郝經、而魯齋,其大宗也。」許衡於世祖時,為國子祭酒,教蒙古諸貴人子弟;蒙古人之用中國禮義,亦自衡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元代北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