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衡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ㄧㄤˊㄓㄨㄥˋㄌㄧㄤˋ˙ㄉㄜㄑㄧˋㄐㄩˋㄖㄨˊ:「ㄉㄨˋㄌㄧㄤˋㄏㄥˊ」。
  2. ㄏㄥˊㄌㄧㄤˊㄑㄧㄥㄓㄨㄥˋㄧㄣˇㄕㄣㄨㄟˊㄎㄠˇㄌㄩˋ˙ㄉㄜㄧˋ˙ㄙㄖㄨˊ:「ㄏㄥˊㄑㄧㄥˊㄉㄨㄛˋㄌㄧˇ」、「ㄑㄩㄢˊㄏㄥˊㄉㄜ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ng
解釋:
  1. 秤量輕重的器具。
    【例】度量衡
  2. 考量、斟酌。
    【例】衡量、權衡得失、衡情度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ng
解釋:
[名]
1.置於車轅前端的橫木。《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七.莊子音義中》:「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
2.秤,量輕重的器具。《荀子.禮論》:「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三國吳.薛綜.注:「衡,稱也。軌,法。」
3.眉目之間。《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4.玉衡的簡稱,參見「玉衡」條。
5.大陸地區衡山的簡稱。為五嶽之一。唐.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6.姓。如漢代有衡咸。
[動]
1.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晉.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2.斟酌、考量。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3.違抗、拂逆。《史記.卷六二.管晏傳》:「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鑒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加縛於角上以防牛觸人之橫木。《說文解字.角部》:「衡,牛觸,橫大木其角。」《詩經.魯頌.閟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2.設置於某器物上的橫狀物。
⑴置於車轅前端之橫木。《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彼將躬耕,我脫輻衡,走郊坰以闢榛荊。」
⑵架在門窗或屋梁上的橫木。《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水經注.沔水》:「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
⑶古代樓殿邊的欄杆。《史記.卷ㄧ○ㄧ.袁盎鼂錯列傳.袁盎》:「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唐.劉禹錫〈觀市〉:「是日倚衡而閱之,三感其盈虛之相尋也速。」
⑷古代天文儀器的橫管。《書經.舜典》:「在璿機玉衡,以齊七政。」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機旋輪轉,而衡軸猶執其中。」
⑸古代用以固冠的橫簪。《周禮.天官.追師》:「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左傳.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帶、裳、幅、舃,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⑹佩玉上的橫玉,用以繫璜和衝牙。《禮記.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大戴禮記.保傅》:「上有雙衡,下有雙璜、衝牙。」
⑺古樂器銅鐘頂的橫平處。《周禮.考工記.鳧氏》:「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竹書紀年》卷上:「舜乃磬堵持衡而笑。」
3.平正、不偏。《禮記.曲禮下》:「天子綏視,大夫衡視。」《管子.君臣上》:「朝有定制衡儀,以尊主位。」《荀子.致士》:「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4.秤、量輕重之器具。《荀子.禮論》:「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漢.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抱朴子.外篇.用刑》:「散府庫,毀符節,撤關梁,掊衡量。」
5.準則、標準。《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清.葉燮《原詩》卷上:「理者,一定之衡。」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喫煙以杜弊源片〉:「法之輕重,以弊之輕重為衡。」
6.權柄、權力。三國魏.曹冏〈六代論〉:「至於桓靈,奄豎執衡。」《魏書.卷八三.外戚傳下.高肇》:「肇既當衡軸,每事任己,本無學識,動違禮度。」《舊唐書.卷ㄧ二九.劉崇望傳》:「時溥與朱全忠爭衡。」
7.秤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晉.陸機〈演連珠〉詩五○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8.斟酌、考量。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鎔裁》:「權衡損益,斟酌濃淡。」唐.劉禹錫〈祭韓吏部文〉:「權衡低昂,瞻我所在。」《周書.卷四一.列傳.庾信.史臣曰》:「權衡輕重,斟酌古今。」
9.違抗、拂逆。《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晏嬰》:「國有道,即順命;國無道,即衡命。」《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鑒與!」
10.眉目之間。《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11.星名。北斗七星之第五星。因位於魁與斗杓之間,為斗之中央,故名衡。漢.張衡〈東京賦〉:「攝提揮衡,徐至於射宮。」唐.楊炯〈渾天賦〉:「禍成於井,德成於衡。」
12.量詞。古衡制單位,十斤。《小爾雅.廣衡》:「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13.衡山,五嶽中之南嶽。位於大陸地區湖南省。有祝融、紫蓋、雲密、石廩、天柱等峰。宋.王應麟《玉海》卷二○:「山高者莫大於岳,川大者莫大於瀆,五岳嵩、岱、衡、華、恆;四瀆江、河、淮、濟。」或稱為「霍山」。
14.衡水,水名。南朝宋.劉義恭〈豔歌行〉:「求思望襄澨,歎息對衡渚。」
15.杜衡,香草名。東周戰國.宋玉〈風賦〉:「獵蕙草,離秦衡。」《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
16.連橫之策,戰國張儀所創。《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故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漢.揚雄〈劇秦美新〉:「至政破縱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始皇。」
注音: ㄏ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