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太平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太平經〕書名,又名〔太平清領書〕。〔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一百七十巷,號〔太平清領書〕。晉以後,〔太平清領書〕改稱〔太平經〕。為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修身治國之術。原書一百七十卷,今僅殘存五十七卷。本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各說不一:一云于吉在漢順帝時於曲陽泉水上所得或神授,又云宮崇或帛和所傳。近人則考證出該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即〔太平經復文序〕所謂「太平本文」,流傳於民間,經多人逐漸增修,遂成一百七十卷,因此可說是一部集體編寫的道書。原〔太平經〕按十天干編排,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採用神人(或天師)答六方真人疑問的形式,闡述基本理論。其經卷帙浩繁,內容龐博,但旨趣大體一致,包融道、儒、墨、陰陽、神仙諸家之學。該經特點是不多引用前人的陳言,間有遣詞造句,採摘古人的成語,也不指明出處。經文每草皆有標題,末附篇旨,總攝一章的大意,多與文相符。顯然是自成一家的體裁。為後世道教各派教義之張本者甚多。主要內容凡有以下數點:
1.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其云天地為人之父母,人之本始。故人當孝順天地,法天道,得天心,合天意。天可順不可違,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得罪於天,則無所禱。帝王庶民,皆不可有違。天人感應,表現為自然界的變怪災祥,即有「天談」、「天語」、「天談地語」之說,唯人洞識,行之可治太平。天地皆有神祇主掌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及人之壽命禍福,常佑善懲惡。如反天逆神,則自流其厄。陰陽四時五行的潛運變化,是天地的體現,其根本道理是恆常不變的,人須絕對服從。一陰一陽之理,遍於天地,陰陽和三者相須,共成一家,以成萬物。「無陽不生,無和不成,無陰不殺」。求的是陰陽和合,上應天道。還強調禁燒山林,但下田草木宜除之,所謂防生陰奸故。2.社會政治思想:其理想王國強調社會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無災異、無病疫、無戰爭、人人向善,君明臣賢,人無怨恨,萬物無所傷,各得其所樂及極為和平安樂。主要內容可總結為:(1)反對昏愚之君,擁戴明德之君。(2)無為而治。(3)治國以民為本。(4)服人以道,省刑愛人。(5)選賢任能,務求其益。(6)下可以革諫其上。(7)斷金兵。(8)反對賤視和殘害婦女。(9)人人力作以獲衣食,勿強奪人物。(10)有財應救窮周急,反對為害不仁。(11)反對視死過生、祟興祭祀。(12)反對穿鑿土地。(13)斷酒。(14)提倡以忠孝誠信為大的倫理道德。(15)反對以智欺愚,以強欺弱,後生欺老者,主張人們彼此相愛。3.音樂理論:謂音樂是用聲音和樂器表達的一種語言,是有內容有目的的。所謂以致其事,以虛致實,以無形身召有形之法。可以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謂陰陽動則有音聲,樂動輒與音聲俱,動音,凡萬物精神悉先來朝乃後動,占其形體,故動音樂,常當務其事,審得其意,太平可致,凶氣可去。還把音樂同陰陽五行學說相聯繫。認為音樂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自然話事物以及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的關係。在音樂的規格、法則的論述上,主要有三個內容:(1)皆當順其氣,如其數。(2)樂吉事、樂生事。(3)太平氣至則興樂,衰亂之氣應凶年、不得興樂。4.醫學理論:主要有對人體生理及壽命的認識、對病理的認識、對診斷的見解,還有關於針灸及藥物的理論,對醫巫二者的看法,有關強身卻病的理論與訣法等內容。5.善惡報應:謂天地及人身中皆有眾多之神,受天所使,鑑人善惡,掌人命籍。凡人善惡,天無不知曉。賞罰璣珠分明,其方式有數種:現世增減福壽、決定生辰、死後賞罰、報在子孫及眾人。其他出有長壽、成仙、通神、辟邪、占驗以及眾生之說等等。〔太平經〕上承老子的遺教,近受當時圖讖、神仙方術的影響,反映了許多更新時代的思想。對張角、張魯在漢中政教合一之治奠定了理論基礎,是研究我國古代醫藥、音樂、哲學以及早期道教的重要資料。收錄明〔正統道藏〕中,今人王明輯錄有關〔太平經〕的二十多種古藉加以校補,名〔太平經合校〕,大體可見原〔太平經〕的全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太平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