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主黃帝(軒轅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曾迺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宗主黃帝」為軒轅教所信奉的神明。中華民族的遠古聖人,都是對人民生活所需有重大發明創造,備物致用,立成器以利天下的,如伏羲教民畜牧,馴鳥獸成禽畜,以供犧牲;后女媧定婚姻之禮,立家庭之制;伏羲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為易學起源,展現民族文化曙光;神農始制耒耜,教民種植穀類,民食足夠,煮海為鹽,開市貿易,進入農業時代,神農並遠遊山川,遍嘗百草水泉,治療疾病,為藥物學始祖;黃帝克榆罔、蚩尤,統一天下,融合四瀆民族,同心同德,致力民生六大需要之建設,以工建國,民生樂利,造成巍巍大中華。
  黃帝的神蹟,載於太史公〔史記.正義〕曰:「母曰附寶,見大電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時逢世亂,黃帝修德振兵,發明弓矢武器,指南車,行奇門遁甲陣法,力克榆罔、蚩尤,保衛鹽池地區,為民族自衛戰建奇功,統一天下,而融合江淮河濟民族,致力民生建設。孫文〔建國方略〕有曰:「帝修德撓民,以仁易暴」。馬驌〔繹史.黃帝紀〕曰:「黃帝以信與仁 ,為天下先。」
  黃帝出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東北六里;即帝位後,都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乃自濟水發展最北的黃河,從而經營四方,疆域廣闊:「東至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江,登熊湖,北至葷粥,合符釜山。」案今地圖以觀,為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察哈爾、四川等地。
  黃帝在農業基礎上,致力工業發展;民生六大需要,都有重大發明製作:
  食方面:釜甑陶器,鉢形瓶形,用於煮飯,盛水挑運,亦便利民居。
  衣方面:黃帝正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料,製作衣裳、冠冕。冕為君主專用,人民載帽束帶,年二十為成人行加冠禮,曰弱冠,中國古稱,冠帶之倫。
  住方面:伐木構材,燒土曰瓦,始築宮室,上棟下宇,前為虛堂,後為實室。
  行方面:制作舟楫,渡水濟通,製作車輛,橫軒直轅圓輪,安坐代步,載重行遠。
  育方面:創始文字,實際應用進入真正有史時代,文字可使人相隔千百里,互通思想,相距千百年,傳授經驗,教化乃興;發明干支記時法,即作甲子記日序、紀年度;制法度,正名百物;研究醫道,著內經,從寒暑燥溼,氣候變化,而檢討致病之因、發病之候、診病之術、防病之方。
  樂方面:斷竹為管,直吹為簫,橫吹為笛,制十二律,黃帝樂章曰咸,文物漸盛。
  保安方面:發明弓矢,造指南車,著奇門遁甲五旗兵法,以資保衛。
  黃帝修道百年,而後與神通,升天還於道。〔路史〕後記記黃帝「放萬機,舍宮寢,而肆志於昆臺」,問道於廣成子、寧生、涓子心、大恢、牧馬童子、黃蓋,受丹經於王屬山,會群神予大明之墟,而投玉策于鍾陰。〔史記.封禪書〕曰:「我祖黃帝,且戰且學仙,百餘年而後與神通,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 ,有龍下迎 ,我祖上騎升天。」
  黃帝深知幽明死生底蘊,演易曰歸藏;曾退天下,築室席茅,修持心法,聲、色、衣、香、味、室皆禁重,克己致良知而盡性,是為內聖,其武功救世,文治安民,起良能而復命,是為外王,內外雙修,乃得通神,升化還於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宗主黃帝(軒轅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