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藉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14
  • 總筆畫 18
  • 漢語拼音 [一]jí[二]jiè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ㄞˋㄖㄨˊ:「ㄐㄧㄝˋ」、「ㄆㄧㄥˊㄐㄧㄝˋ」、「ㄨㄟˋㄐㄧㄝˋ」。
  2. ㄐㄧㄚˇㄐㄧㄝˋㄖㄨˊ:「ㄐㄧㄝˋㄎㄡˇ」、「ㄐㄧㄝˋㄍㄨˋ」、「ㄐㄧㄝˋㄐㄧ」。
注音:
解釋:

ㄌㄤˊㄐㄧˊㄗㄚˊㄌㄨㄢ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ㄅㄟㄆㄢˊㄌㄤˊㄐ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解釋:
  1. 古代祭祀時用以放置祭品的鋪墊物。
  2. 依賴。
    【例】憑藉、依藉、慰藉
  3. 假託。
    【例】藉口、藉故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狼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解釋:
[名]
鋪墊物。《說文解字.艸部》:「藉,祭藉也。」《易經.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動]
1.鋪墊。宋.蘇軾〈卜算子.蜀客到江南〉詞:「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清.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攜中及妹,儽然丐於親故,率日不得一食,歸則藉稿於地。」
2.依賴。如:「憑藉」、「依藉」、「慰藉」。《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3.假借。如:「藉口」、「藉故」。《商君書.開塞》:「藉刑以除刑。」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藉藉」、「狼藉」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a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io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ㄝˋ

1. 鋪墊物。《說文解字.艸部》:「藉,祭藉也。」《易經.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2. 鋪墊。宋.蘇軾〈卜算子.蜀客到江南〉詞:「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清.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攜中及妹,儽然丐於親故,率日不得一食,歸則藉稿於地。」

3. 坐臥在某物上。《漢書.卷九三.佞幸傳.董賢傳》:「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褏,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褏而起。」唐.顏師古.注:「藉謂身臥其上也。」孫綽〈遊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唐.李善.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

4. 依賴。如:「依藉」、「慰藉」。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晉書.卷七三.列傳.庾亮.史臣曰》:「外戚之家,連輝椒掖,舅氏之族,同氣蘭閨,靡不憑藉寵私,階緣險謁。」

5. 踐踏、欺凌。《莊子.讓王》:「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唐.陸德明.釋文:「藉,毀也。又云:凌,藉也。」《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唐.司馬貞.索隱:「晉灼云:『藉,蹈也。以言蹂藉之。』」

6. 假借。如:「藉口」、「藉故」。《商君書.開塞》:「藉刑以除刑。」《宋書.卷九四.恩倖列傳.序》:「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

7. 連詞。表示假設。《墨子.大取》:「藉臧也死而天下害,吾持養臧也萬倍。」《史記.陳涉世家》:「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南朝宋.裴駰.集解引服虔曰:「藉,假也。」

㈡ㄐㄧˊ

1. 「藉藉」:眾多雜亂貌。《南齊書.卷五五.孝義列傳.樂頤》:「外傳藉藉,似有伊周之事,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託付之重,恐不得同人此舉。」

2. 古代田制。藉民力耕公田,勞役地租。《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稅。」漢.鄭玄.注:「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

3. 進貢。《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晉.范甯.注:「藉謂貢獻。」《太平廣記.卷二八四.幻術一.陽羨書生》引《續齊諧記》:「留大銅盤,可廣二尺餘,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

4. 用繩子縛住。《莊子.應帝王》:「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唐.陸德明.釋文:「司馬(彪)云:『藉,繩也,由捷見結縛也。』崔(譔)云:『藉,繫也。』」

5. 顧。唐.元稹《放言五首》詩之三:「霆轟電烻數聲頻,不奈狂夫不藉身。」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把那弓箭解,刀斧撇,旌旗鞍馬都不藉。」

6. 通「耤」。段注本《說文解字.耒部.耤字》:「耤,帝耤于畝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藉。」《漢書.卷四.文帝紀》:「其開藉田,朕親率耕」清.王先謙.注:「韋本作藉,正當作耤。」

7. 登記。通「籍」。《墨子.號令》:「守必自異其人而藉之。」清.孫詒讓.閒詁:「藉,亦與籍通。蘇(時學)云:『藉,謂記其姓名也。』」

8. 姓。晉代有藉談。《廣韻.入聲.昔韻》:「藉,姓。《左傳》:晉大夫藉談。」

注音: ㈠ㄐㄧㄝˋ ㈡ㄐ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