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聖人(軒轅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曹迺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聖人是軒轅教所指的(1)人道聖人--孔子、(2)地道聖人--墨子、(3)天道聖人--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551, B.C.)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學無常師,嘗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中都宰,由中都宰而司空,而司寇,並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刪書詩,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十,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之先河。孔子學說,以「仁」為中心,內以修己持身,外以安邦定國。「仁」字作為奠定人倫基礎和道德規範,故曰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人文主義目的要使人成為更完美;通天地人之謂儒,儒學成家,自孔子始。天縱大聖,「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儒家法天道,立人道,以建立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掌管天地一切的神明,曰大、曰帝、曰上帝、曰昊天上帝。儒家以人為宇宙中心,取天道以建人道,而人道與天道合一,則仁與天道合一,敬天愛才。孔子贊堯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孔子知天命,重祭祀,敬鬼神;常祈禱,居易以俟命。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散於地,列於鬼神。」又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其左右。」
  孔子自知歸天之期,負手曳杖,逍遙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寢疾七日而逝。歷代均遵奉漏至聖先師。
  墨翟,戰國魯人,仕宋為大夫。墨子尚節用,以功利濟世,倡兼愛學說,盛行當世,學生記其所述,成[墨子]一書;以崇儉、兼愛、尚賢、信鬼、非命、尚同等為主。
  墨子先從孔子學,後轉移史角門下;主張兼愛、全愛,愛充塞宇宙,無時空之分,無人我相,故說天下無人,愛人即愛己,兼愛在救世。其學說由貴義而演為犧牲、勞動,由非命思想,演為創造、實踐、犧牲,以戰死為學成,為眾人犧牲者,天必佑之,墨子門徒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更以勞動為神聖,追縱大禹王,日夜不休,以自若為極,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又主節用,對於生產、消費、價值,均有論列,規定生活標準,包括食衣,富貧者俱在內。
  墨家宗教思想是天志、信神、尊天、尚義,猶重祭祀祖先,法祖之遺風。墨子為宗教家;天志言法天,指有主宰性的天,如稱天秩、天序、天討,天聰明等,天即上帝,主賞罰。明鬼申言天鬼、山川之鬼,人鬼之重要,即天神、地祇、祖先,曾說:「昔日之聖王禹、湯、文、武,兼善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放天福之,使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墨子之傳教,採行分工、談辯、說書等法,其團體生活,具有互助之規律。
  李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楚國苦縣人,同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言,言天下之至道。
  老子從宇宙本體,認識道是永恆,變在陰陽,有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道家思想在通天,修持以反於道,則人與道合,天人合一,是為最高理想。
  老子知心物一元,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是心,微是物,總名曰玄,同出一原。
  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以少私寡慾修鍊心;清則無慾,靜則無念,清靜可以消除物慾,志行清靜,方能修德。由己以達天下,是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講無、弱,有言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周。」真無妙用,而弱者,乃道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聖人(軒轅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