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觸覺文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ctile Culture
作者: 楊深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觸覺文化是法國後現代主義文化評論家巴德利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來的文化概念,指新電子媒體出現以後的文化形態。新電子媒體出現以後,所有資訊的傳輸,甚至影像的模擬均可作數位化的處理。數位化處理的結果是整個社會的溝通系統均可以建構成0與1、是與否、問與答的二元符碼系統。以往須要透過複雜語法結構做對話與溝通的社會生活世界,均可透過電腦模擬的是與否的二元數位系統來建構。由於二元數位系統必須事先設定或事先作結構化的處理,經過處理後的事物,雖然是模擬真實事物,卻已經超越真實,而又和真實難以分辨,鮑德麗亞稱之為「超實在」(hyperreality)。數位化處理系統擴展到社會生活各領域後,使社會文化彷彿是個電腦化事先設定的系統,人生在這樣的社會,就像在觸摸電腦上的按鍵,做一連串0與1、是與否、問與答的測試活動,因此鮑德麗亞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變化與死亡〕(L' Echange et la Mort)指出,這個新時代不是視覺(visual)的時代,而是觸覺的時代。
  鮑德麗亞的觸覺文化概念,雖尚未見直接影響教育實際措施與教育研究。但一九七○年代興起於德國的「操縱教育學」(kybernetische Pädagogik)即屬觸覺文化的一環。操縱教育學的主要代表庫伯(Felix von Cube)試圖將整個教育活動的歷程用電腦語言表現出來,如果成功,則未來只要有完善的電腦軟體設計及精密的資訊網路系統,建基在人際互動、師生之間情理交融的教育過程,可能將大部分為電腦視訊系統所取代。
  觸覺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圖像模擬世界,從教育的觀點來看,雖然有某種程度的助長學習的效果,因為一般人的學習總易於接受圖像,而難吸收抽象的文字符號。但未來的文化,如果真像傳播學者馬克魯漢(H.M. McLuhan, 1911~1980)所說的那樣,書本文化(book culture)將全由電子媒體塑造出來的圖像文化(iconic culture)取代,則整個人類社會將難免被壓縮成馬賽克(mosaic)式拼貼圖像,教育環境亦然。這種情境孕育出來的人格類型,將沒有理論思考的習慣,缺乏對過去的省察與未來的展望,成為馬庫色(H. Marcuse)所謂的「單面人」(One Dimensional Man),故而鮑德麗亞所提出來的觸覺文化對教育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鮑德麗亞關於觸覺文化的論點雖然受了馬克陸漢的「觸覺溝通」(tactile communication)觀念的影響,不過鮑德麗亞不似馬克陸漢那麼樂觀。馬克陸漢主張,媒體即是人體的延伸(extentions),因此透過傳播媒體科技的發展,不僅可以觸發社會組織的改變,也可以引起人類感官能力的改變。馬克陸漢對於媒體的看法可說是一種「技術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他並藉此將西方社會變遷的歷史分為四期:(1)完全以口頭傳播的時期,發生於文字未發明前的部落時代。此時人類以耳朵為主要感官,生活在聽覺的空間中,人們對於實際事務的參與也有強烈的興趣。(2)文字出現以後的時期,由於文字的出現,使得訊息(message)可以運用視覺來了解,聽覺因感官失去平衡狀態而消逝,此時期共維持了兩千年。(3)古騰堡(J. Gutenberg, 1397~1468)發明活字印刷以後的時期,由於書面文字可大量印刷的結果,使得人類的視覺成為「直線的」(linear)、「封閉的」系統,且由於書籍的大量流傳,個人的傳播也因而興起,人類文化中原有的部落性逐漸消失。(4)一九○○年以後電子科技時代的來臨,帶來了「觸覺溝通」的時代。在此時代中,由印刷媒體所造成的部落消失情形重新又獲得組合,彷彿又回到了口頭傳播時代,人類原有的參與感也得以更加活動起來。藉著電子傳播媒體的發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形成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在當代所發展出的電子傳播媒體中,電視尤為重要,因為電視是需要觀眾參與的「冷」(cool)媒體,與書籍、報紙、電影、廣播等參與度較低的「熱」(hot)媒體不同,「電視影像使得人們每一瞬間都必須關閉線路的空間,痙攣般的以感覺方式參與其中。此種參與完全是動態的、可觸覺的。」馬克陸漢以為觸覺世界就是圖像化(iconic)與馬賽克式的(mosaic)世界,觸覺不單只是皮膚與物體單獨接觸的結果,也即是人類所有感覺的總和,更是過去部落人民時所享受過而當今人類卻失去的「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因此,當前世界若要尋獲人類心理上的一致性,電視是最實用的工具。
  鮑德麗亞雖然也承認今日世界是屬於觸覺而非視覺的世界,但卻較馬克陸漢對於人類前景抱更悲觀的態度。依據麥克魯漢之見,現代媒體需要更多立即的參與(immediate participation)、不斷的反應(incessant response)與整體的適應性(total plasticity),鮑氏因而認為,媒體所要傳達的訊息不再以資訊的(informative)意義為主,而是形成了一種對人們的測試(test)或民意調查(polls),最後甚至到控制的地步。在數位科技的發展下,由於事前編碼(pre-coded)的需求,所有的答案都簡化為兩種:是與否(yes/no),在此種刺激-反應的回答過程中,沈思(contemplation)變得不可能,因為反應時間被大量地縮減,人們只好在由片段的知覺所形成的序列與刺激中,立即作出是或否的反應。關於媒體對於人類所形成的「測試」,鮑德麗亞以為這些測試其實是一種與現實無關的擬像(simulation)形式,是經過事先設計,由所提的問題即會產生答案。所以,鮑氏所講的觸覺文化的世界,是一個充斥著嘗試與錯誤、是與否、零與一及問題與答案的二元世界,是一個無處不存在著測試的世界。這些測試雖然一方面操縱並形成新意識,但也帶來了危機,那就是此種二元模式對生活世界的侵入,將粉碎原來一些有意義的對話(meaningful dialogue)所形成的世界,完全犧牲了討論真實及表象間關係的論述,人們與現實的距離也就更為遙遠。更有甚者,觸覺文化中,新電子媒體的產生背後有時會有專制主義(imperialism)、國家主義(nationalism)及封建官僚制度(feudalist bureaucracies)的滋生,而使得新媒體中充滿了權力及退步幻想(regressive fantasy)的結構。
  自馬克陸漢及鮑德麗亞的分析看來,觸覺文化可說是當代電子媒體興起的產物,不過二人對於觸覺文化的發展卻有不同的意見。馬氏認為觸覺文化可以綜合所有感官的作用,而使人們回到傳統口頭傳播時的主動參與態度,有助於人類共同意識的形成;鮑氏則相信,當代的觸覺文化會形成擬像的一種形式,人們透過刺激立即反應的觸覺過程,雖然表面上看可以藉著一系列的測試來修正自己,但實際上只是遵循著「解碼」(decoding)的標準程序而一再重覆,其結果將距現實愈來愈遠,甚至可能成為別種意識型態的溫床。馬克陸漢的「地球村」理想固然令人興奮,但鮑德麗亞的警語卻也不可輕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觸覺文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