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八條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八條目」是〔大學〕一書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為學工夫。八條目以格物為首,而以誠意為重心。因為格物致知為誠意的預備工夫,能誠意,方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特別指出:「大抵〔中庸〕功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功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功夫總是一般。」
  所謂格物,照朱熹的解釋,格就是至,物即事物,格物就是即物窮理。朱熹又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用之至也。」
  此處朱熹所言格物的對象,並非遍及天下萬事萬物,而主要在研究與人生有關之事物後,達到某種哲學境界的認知,並從萬殊中體悟並歸納出一貫之理。
  陸象山則與朱熹不同,乃先發本心之明,以理會理一,然後踐履篤實,再發現萬殊,用的是演繹法。至於陽明所謂的格物,則要正此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他在〔傳習錄〕中指出:「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敘其所謂定理也。是以吾心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為二矣。」而陽明所謂的致用格物,「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致用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程、朱、陸、王格物之說,雖立論不同,其實並不衝突;程、朱的「即物窮理」,即陸、王的「踐履篤實」,而陸、王的「先立大本」,即程、朱的「豁然貫通」。苟會通其意,實可相資為用。否則尊程、朱而無綜合統一的頭腦,未免支離;尊陸、王而不以科學方法窮理,必致空疏。
  誠意,依陽明〔傳習錄〕所說為:「身之主宰即是心,心之所發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中庸〕之『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是吾人心意之發,本無不善,但不欲以私欲自欺其意,方是真個誠意。所以誠意就是不自欺的工夫,也是慎獨的功夫。
  正心之「正」字是指糾正的意思,亦有正其位的意思,與此「心」字是指道心或是指人心有關。「正」字如果指的是糾正的功夫,則此「正」字下的心是指人心;「正」字如指正其位的意思,則此「正」字下的心,是指道心。依王陽明〔傳習錄〕的說法:「心一也;未雜以人偽,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但程伊川主張:「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按人心道心之語,出於〔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只是一個,人欲蔽之即人心,去人欲存天理即道心,非人心之外,另有一道心。在儒家的心性學說中,人的精神作用之心、性、意、知、情等,都是上天所賦予的,都是同其源而異其用,並不是矛盾對立的。分別來說,心為身之主宰,性者心之理,也就是人所受之天理,天理無不善,所以性理地無不善;用不自戕賊,則性德常存。意者心之發,能不自欺,則能真實不妄。如則為心之靈覺處,如無障蔽,則能感而遂通。情則指人性與萬物相感通時所發喜、怒、哀、樂、愛、惡、欲,稱為七情;此七情如無過與不及,即能顯露心性本體的靈明,而發揮其主宰性。所以程伊川說:「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
  修身的「修」是指修德修業以求盡善的意思,「身」則指內在的精神活動與外在行為表現的綜合體。所謂修身,也就是涵養德性,進而篤實踐履的意思。
  齊家是指齊整家道,和睦親友的意思;其基本精神則在孝、弟、慈,而以誠恕貫通之。也就是要達到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詩經〕上說「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孟子所說「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的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
  治國就是治理國政的意思。儒家治國的主要精神強調治國者要先端正自己,也就是孔子所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則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主張先禮後法,人治法治應相輔而行。孟子又說:「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朝矣。」所以治國者要能選賢與能。
  平天下中「平」的意思是均齊、平治的意思;是要明明德於天下,非以力服人,乃以德及人,實現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禮運篇.大同章〕中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就是王道,要以天下為一家,全人類若一體。而要達到此一理想,則須「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擇有深厚修養工夫的賢能之人,來擔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且世界各國,應本互信互愛原則,講求信義,和睦相處。更要做到「男有分,女有歸」,天下之人,均能各盡其職之所當為,各盡其能之所得為。沒有私心、野心,均能以合作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達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社會的境地。
  以現代心理學、倫理學、靈修學、神義學詮釋〔大學〕之「八條目」,綜合言之,此乃履行〔中庸〕之「率性之謂道」的實踐工夫。一貫之「道」的中心是「仁」,仁字從「人」從「二」。仁之在「己」是為仁--「修身」;修身之行,在理智方面是「格物」及「致知」,在意志方面是「誠意」及「正心」。仁之在「他人」也就 「你」方面,是「親民」,也就是行「仁」,及於家庭「齊家」,及於國家「治國」,及於天下、世界「平天下」。「修身」之學便是「內聖」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便是「外王」之道。能夠達成「修身」,便是完成「明明德」的工夫,能夠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完成「親民」的工夫,便可達成翕合主旨的「天人合一」、「止於至善」的人生最後目的,這便是基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實踐工夫,而此「道」之基源是「天命」,此「道」之終極目的是「至善」,「至善」與「天命」在形上學上為一,而聖人與此「至善」相契(止),維持位格與位格的不同,因此不同「泛神」思想所指的「一體」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