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元四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元四家指元代中後期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位畫家,在山水畫創作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在畫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元四家受趙孟頫影響,廣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的成就,充分發揮筆墨的效用,藉筆墨韻味突出山水畫的文學趣味,使詩、書、畫融為一體,開創新風貌,形成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很大。
  黃公望(1269~1354),生於至元六年,卒於至正十四年,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江蘇常熟人。中年做過小吏,因受累坐牢,出獄後隱居不仕,寄情於山水,講道賣卜。工書法、詩詞,善散曲,通音韻,精於黃老之學,仕宦挫折後於五十歲左右開始山水畫創作。受趙孟頫影響,上追董源、巨然,間及荊浩、關同、李成等名家,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作品大都表現江南秀麗的山川景色,水墨畫〔富春山居圖〕為黃公望最得意之作,七十九歲在富春山寓居創稿,經三、四年經營才完成。筆法上取法董、巨,又自出新意,變化無窮,山石多用披麻皴乾筆皴擦,極少渲染,叢樹平林多用橫點,筆墨紛披,林巒深秀,似平實奇。明代鄒之麟在題跋中稱讚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而傳世明清諸名家臨摹竟有十餘本之多。其他名作風貌各異,在筆墨氣韻上成蒼茫渾樸,或秀潤淡雅,或蓊鬱華滋,或蕭散清逸,仍都有統一的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他的繪畫思想及經驗呈現在〔寫山水訣〕三十二條著述中,主張師造化,見好山水隨時模記,卻不以刻畫真山真水為目標,而是借山川之形通過筆墨抒情,重在傳達主觀意境、物外之情。
  吳鎮(1280~1354),生於至元十七年,卒於至正十四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海花、竹石。個性抗簡孤潔,隱居不仕,賣畫賣卜為生,窮困潦倒,故其繪畫題材大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山水畫師法董源、巨然而加以變化,卻自有深厚蒼鬱之氣,像山石的皴法全從董、巨得其衣 ,樹法仍保有若干李成、郭熙的風貌。所作多幅〔漁父圖〕都在表現江南名山景色,平靜的水面,上有小舟,漁父或鼓棹、或垂論,頗有遠離塵俗之感,筆法凝練堅實,水墨圓渾蒼潤。他的代表作另有〔竹譜冊〕共三十二幅,每幅各具姿態,筆法簡潔蒼勁,以文同、蘇賦為取法的最高標準,捕捉天趣自然之妙。
  王蒙(1308~1385),生於至大元年,卒於明洪武十八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浙江吳興人,曾隱居黃鶴山。善畫山水,亦工詩文書法。繪畫上受趙孟頫影響,並繼承董、巨傳統,自出新意,獨具面貌。山水畫在元代最具有創造性,被後代奉為範本,主題大多表現隱士的隱居生活,葛洪是他所崇敬的理想人物。布局充滿,結構繁雜,層次分明,氣韻貫通,筆法蒼秀,表現出山水的蓊鬱華滋,風格多樣。喜用枯筆、乾皴,多用解索皴、牛毛皴或細筆短皴,間用小斧劈皴。運墨方面先淡後濃,層層點染。用多種方法表現江南溪山林木的蒼鬱繁茂和溼潤感,晚年筆法漸從蒼森勃鬱走向蕭疏勁健。
  倪瓚(1301~1374),生於大德五年,卒於明洪武七年,字元鎮,號雲林、幼霞等,無錫人。其家原為富豪,元末社會動蕩時,盡散家財,浪游於五湖三泖之間,寄居村舍、寺觀,人稱「倪迂」。擅長山水、竹石,多以水墨為之。山水初宗董源,後參荊浩、關同,創「折帶皴」,山石樹木兼師李成。早期山水畫風格嚴整,山石用披麻皴,並用青綠重色敷染,中後期作品則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之景,意境蕭散簡遠,運筆似嫩實蒼,給予文人水墨畫新的發展。畫竹自稱「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將山水、竹石當作寄興寫意,抒發自我性靈的憑藉。晚歲畫境愈趨率略,山水之外,多寫竹枝,如同吳鎮晚年,藉竹抒寫胸臆。
  元四家在繪畫藝術的成就是繼承傳統,並開創新機,宋代的文同、蘇賦、李公麟及米芾父子開啟文人畫的先河,而元四家則樹立了文人畫的最高典範,融合詩的意境、書的筆法及畫的傳統,通過對自然的神妙感受,發揮才情,創造嶄新的面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元四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