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ㄥ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5
  • 漢語拼音 shē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ㄥㄇㄧㄥˋㄖㄨˊ:「ㄕㄥㄨˋ」、「ㄕㄥㄌㄧㄥˊ」、「ㄑㄧㄥㄕㄥ」、「ㄕㄚㄕㄥ」、「ㄕㄜˇㄕㄥㄑㄩˇㄧˋ」、「ㄑㄧˇㄙˇㄏㄨㄟˊㄕㄥ」。
  2. ㄕㄥㄩˋㄖㄨˊ:「ㄕㄥㄖˋ」、「ㄕㄥㄓˊ」、「ㄕㄥㄦˊㄩˋㄋㄩˇ」。
  3. ㄔㄥˊㄓㄤˇㄓㄤˇㄖㄨˊ:「ㄕㄥㄓㄤˇ」、「ㄕㄥ」、「ㄕㄥㄔㄥˊ」、「ㄕㄥㄕㄥㄅㄨˋㄒㄧˊ」。
  4. ㄏㄨㄛˊ˙ㄓㄜㄖㄨˊ:「ㄕㄥㄘㄨㄣˊ」、「ㄖㄣˊㄕㄥㄩˊㄕˋ」、「ㄕㄥㄅㄨˋㄈㄥˊㄕˊ」。
  5. ㄅㄨˋㄕㄡˊㄒㄧㄖㄨˊ:「ㄕㄥㄖㄣˊ」、「ㄕㄥㄗˋ」、「ㄕㄥㄕㄡˇ」、「ㄕㄥㄕㄨ」、「ㄇㄧㄢˋㄕㄥ」。
  6. ㄇㄟˊㄧㄡˇㄓㄨˇㄕㄡˊ˙ㄉㄜㄖㄨˊ:「ㄕㄥㄖㄡˋ」、「ㄕㄥㄇㄧˇ」、「ㄕㄥㄌㄥˇ」、「ㄅㄢˋㄕㄥㄅㄨˋㄕㄡˊ」。
  7. ㄔㄢˇㄕㄥㄖㄨˊ:「ㄈㄚㄕㄥ」、「ㄕㄥㄕˋ」、「ㄕㄥㄌㄧˋ」、「ㄕㄥㄘㄞˊㄧㄡˇㄉㄠˋ」、「ㄋㄧˇㄎㄜˇㄅㄧㄝˊㄗㄞˋㄕㄥㄔㄨㄕㄣˊ˙ㄇㄜㄒㄧㄣㄏㄨㄚㄧㄤˋ!」
  8. ㄕㄥㄏㄨㄛˊㄕㄥㄐㄧˋㄖㄨˊ:「ㄇㄡˊㄕㄥ」、「ㄕㄥㄌㄨˋ」、「ㄨˊㄧˇㄨㄟˊㄕㄥ」。
  9. ㄈㄟㄔㄤˊㄖㄨˊ:「ㄕㄥㄎㄨㄥˇ」、「ㄕㄥㄆㄚˋ」。
  10. (10) ㄌㄠˇㄔㄥㄏㄨㄉㄧˋㄗˇㄏㄨㄛˋㄉㄧˋㄗˇㄗˋㄔㄥㄖㄨˊ:「ㄒㄩㄝˊㄕㄥ」。
  11. (11)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ㄧˊㄅㄟˋ˙ㄗ˙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ㄙㄢㄕㄥㄙㄢㄕˋ」、「ㄩㄢˊㄉㄧㄥˋㄙㄢㄕㄥ」、「ㄙㄢㄕㄥㄧㄣㄩ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ng
解釋:
  1. 與「死」相對:(1) 生物生命的開始。
    【例】出生、誕生、生於民國元年元旦 (2) 活著、有生命的。
    【例】生擒、生龍活虎、栩栩如生
  2. 發育、長出。
    【例】生根、生髮、旁生枝節
  3. 發生、弄出。
    【例】生病、生事、生氣
  4. 生命、性命。
    【例】求生、輕生、放生
  5. 活著的期間。
    【例】今生、此生、餘生
  6. 點燃。
    【例】生火、生爐子
  7. 與「熟」相對:(1) 未經烹煮過的。
    【例】生水、生食、生冷食物 (2) 罕見、不熟悉的。
    【例】生人、生字、生面孔 (3) 技藝不熟練的。
    【例】生手、生硬 (4) 未經加工煉製的。
    【例】生藥、生鐵、生茶 (5) 果實尚未長成。
    【例】這桃子夾生,十分澀口。
  8. 很、非常。
    【例】生怕、生恐
  9. 學藝的人或讀書人。
    【例】學生、師生、書生
  10. 一種戲劇腳色。扮演男子,有小生、武生、老生、鬚生之區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ng
解釋:
[動]
1.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名]
1.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生命。如:「輕生」、「餘生」。
4.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戲劇裡的角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1.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副]
1.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助]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enn/tshi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東西還沒成熟。
  2. [[形] ] 沒有煮熟的。
  3. [[形] ] 還沒有開化。
反義詞:
音讀: senn/si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生育、生產。
  2. [[動] ] 長成。
  3. [[動] ] 發、生長。
  4. [[動] ] 產生。
  5. [[名] ] 誕辰,接在神佛名號之後表示神佛的生日。
  6. [[名] ] 長相。
  7. [[形] ] 活著。
  8. [[動] ] 憑空弄來。
反義詞:
音讀: si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活著。
  2. [[動] ] 出現。
  3. [[量] ] 計算一輩子的單位。
  4. [[名] ] 稱呼具有某種身份或職位的人。
  5. [[名] ] 傳統戲劇中的男性角色。
  6. [[形] ] 有生命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說文解字.生部》:「生,進也。」《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八月,宣和殿有玉芝生於檜樹上,又有鶴三萬餘隻,盤旋雲霄之間。」

2. 生存、活存。與「死」相對。如:「起死回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三國演義》第八回:「妾恨不即死;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

3. 生計。《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關一帶賣火紙筒過活。」《老殘遊記》第七回:「若是我輩所講所學,全是無用的,故爾各人都弄個謀生之道,混飯吃去,把這雄心便拋入東洋大海去了。」

4. 生命。《晉書.卷五八.列傳.周處》:「史臣曰:『……朝聞夕改,輕生重義,徇國亡軀,可謂志節之士也。』」宋.蘇軾〈答陳傳道〉五首之四:「新舊諸詩,幸得敬覽,不意餘生,復見斯作。」

5. 量詞。計算一輩子之單位。如:「緣定三生」。《孤本元明雜劇.三化邯鄲.第二折》:「盧生也,也是你三生累積功千劫,教我一夜思量計萬條,意攘心勞。」《紅樓夢》第九三回:「他倒掌定一個主意,說是人生配偶,關係一生一世的事,不是混鬧得的。」

6. 泛指生物。如:「放生」。《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7. 讀書人稱為「生」。漢.王充《論衡.超奇》:「故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8. 學習者,門徒。如:「門生」、「學生」。《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鄭玄》:「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清.林紓〈蒼霞精舍後軒記〉:「孫幼穀太守,力香雨孝廉,即余舊居為蒼霞精舍,聚生徒課西學。」

9. 傳統戲劇裡之腳色名稱。《紅樓夢》第四七回:「又打聽他最喜串戲,且串的都是生旦風月戲文,不免錯會了意,誤認他作了風月子弟。」《官場現形記》第四回:「咱班子裡一個老生,一個花臉,一個小生,一個衫子,都是刮刮叫,超等第一名的腳色。」

10.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11. 出生。《三國演義》第五三回:「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12.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13.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沒揣的大驚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紅樓夢》第一七回:「再要考難逼迫,著了急,或生出事來,倒不便。」

14.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15. 未經煮熟。如:「生菜」。晉.王獻之〈雜帖〉:「妄近生冷,體氣頓至此。」《紅樓夢》第四九回:「他兩個在那裡商議著要吃生肉呢,說的有來有去的。」

16. 未經加工或鍛鍊。如:「生鐵」。《水滸傳》第一五回:「這阮小七頭戴一頂遮日黑箬笠,身上穿個棋子布背心,腰繫著一條生布裙。」

17.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官人好不知進退,好人家兒女,又不是煙花門戶,知道你是甚麼人,面生不熟,說個一見再見。」《文明小史》第二八回:「讀過一年西文,只因腦力不足,記不清那些拼音生字,只得半途而廢。」

18. 很、甚。如:「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紅樓夢》第一二回:「不許賈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賭錢,有誤學業。」

19.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還虧褚一官力大,把個公子生奪硬搶的救護下來,出了房門,一溜煙跑了。」

20.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21.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廣韻.平聲.庚韻》:「生,又姓,出《姓苑》。」

2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注音: ㄕ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生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生存生活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