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處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ㄏㄨ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chǔ[二]chù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ㄧˋㄈㄤㄔㄤˇㄙㄨㄛˇㄖㄨˊ:「ㄍㄜˋㄔㄨˋ」、「ㄓㄨˋㄔㄨˋ」、「ㄊㄨㄥㄒㄧㄣˋㄔㄨˋ」。
  2. ㄕˋㄨˋ˙ㄉㄜ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ㄏㄠˇㄔㄨˋ」、「ㄔㄤˊㄔㄨˋ」、「ㄩㄥˋㄔㄨˋ」。
  3. ㄐㄧㄍㄨㄢㄊㄨㄢˊㄊㄧˇ˙ㄉㄜㄗㄨˇㄉㄢㄨㄟˋㄖㄨˊ:「ㄖㄣˊㄕˋㄔㄨˋ」、「ㄒㄩㄣˋㄉㄠˇㄔㄨˋ」、「ㄗㄨㄥˇㄨˋㄔㄨˋ」。
注音:
解釋:
  1. ㄓˋㄕㄣㄖㄨˊ:「ㄔㄨˇㄐㄧㄥˋ」、「ㄕㄜˋㄕㄣㄔㄨˇㄉㄧˋ」、「ㄔㄨˇㄅㄧㄢˋㄅㄨˋㄐㄧㄥ」。
  2. ㄅㄢˋㄌㄧˇㄖㄨˊ:「ㄔㄨˇㄌㄧˇ」。
  3. ㄉㄨㄟˋㄧㄡˇㄍㄨㄛˋ˙ㄉㄜㄖㄣˊㄐㄧㄚㄧˇㄓˋㄘㄞˊㄖㄨˊ:「ㄔㄨˇㄈㄣˋ」、「ㄔㄨˇㄈㄚˊ」。
  4. ㄐㄧㄠㄨㄤˇㄉㄨㄟˋㄉㄞˋㄖㄨˊ:「ㄒㄧㄤㄔㄨˇ」、「ㄏㄜˊㄆㄧㄥˊㄍㄨㄥˋㄔㄨˇ」。
  5. ㄐㄩㄝˊㄉㄨㄢˋㄖㄨˊ:「ㄔㄨˇㄐㄩㄝˊ」、「ㄔㄨˇㄉㄨㄢˋ」。
  6. ㄋㄢˊㄗˇㄗㄞˋㄐㄧㄚㄨㄟˋㄔㄨㄕˋㄏㄨㄛˋㄋㄩˇㄗˇㄨㄟˋㄔㄨㄐㄧㄚˋ˙ㄉㄜㄖㄨˊ:「ㄔㄨˇㄕˋ」、「ㄔㄨˇㄗˇ」、「ㄔㄨˇㄋㄩ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處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ù
解釋:
  1. 地方、場所、所在。
    【例】住處、各處、益處
  2. 機關團體的組織單位。
    【例】訓導處、人事處、新聞處
  3. 量詞。計算部位、地點的單位。
    【例】一處勝景、兩處流沙、三處瘀傷
注音:
漢語拼音: chǔ
解釋:
  1. 居住、止息。
    【例】獨處、穴居野處
  2. 存在、停留。
    【例】處於逆境
  3. 交往、對待。
    【例】相處
  4. 裁制、懲罰。
    【例】處分、處罰、懲處
  5. 辦理、治理。
    【例】處理、處置
  6. 男子在家未出仕或女子未出嫁的。
    【例】處士、處子、處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ù
解釋:
[名]
1.地方、場所。如:「住處」、「各處」。
2.事物的某一部分。如:「益處」、「長處」、「用處」。
3.機關團體的組織單位。如:「訓導處」、「人事處」、「新聞處」。
4.時候、時刻。唐.杜甫〈述懷〉詩:「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5.量詞。計算部位、地點的單位。如:「一處勝景」、「兩處流沙」、「三處瘀傷」。
注音:
漢語拼音: chǔ
解釋:
[動]
1.居住、止息。《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
2.存在、置身於。如:「處於逆境」、「設身處地」、「處變不驚」。
3.交往、對待、共同生活。如:「相處」、「和平共處」。
4.安頓、安排。如:「何以自處」。《國語.魯語下》:「昔聖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
5.裁制、懲罰。如:「處分」、「處罰」、「懲處」。
6.辦理。如:「處理」。《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將軍量力而處之。」
7.決斷。如:「處斷」。《漢書.卷八五.谷永傳》:「臣愚不能處也。」
8.退隱自居。如:「出處進退」。
[形]
在家未出仕或未出嫁的。如:「處士」、「處子」、「處女」。
[名]
姓。如漢代有處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ú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hù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解釋: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ㄔㄨˇ

1. 居住、止息。《說文解字.几部》:「処,止也。處,処或从虍聲。」」《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

2. 存在、置身於。如:「處於逆境」、「處變不驚」。《論語.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漢.班固《白虎通.卷一○.崩薨》:「太古之時,穴居野處。」《蕩寇志》第四九回:「恐老父臺設身處地,亦當怒髮沖冠。」

3. 退隱自居。如:「出處進退」。《易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漢.蔡邕〈薦皇甫規表〉:「修身力行,忠亮闡著,出處抱義,皦然不汙。」

4. 在家未出仕或未出嫁的。如:「處女」。《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莊子.逍遙遊》:「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5. 安頓、安排。如:「何以自處」。《國語.魯語下》:「昔聖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6. 擔任。《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宋史.卷四七六.叛臣列傳中.李全上》:「安兒見而說之,處以軍職。」

7. 據有。《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8. 辦理。如:「處理」。《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將軍量力而處之。」《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四:「錢財好處,放綁要緊,手腳都麻木了些。」

9. 裁製、懲罰。如:「處分」、「處治」。《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師丹》:「知丹社稷重臣,議罪處罰,國之所慎。」《福惠全書.卷一.筮仕部.訪風俗》:「果有實跡,須待其更犯,小則懲處,大則申詳。」

10. 分別。《墨子.小取》:「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序〉:「二者之間,必有處焉。」

11. 決斷。《漢書.卷八五.谷永杜鄴傳.谷永》:「臣愚不能處也。」《晉書.卷四二.列傳.王渾》:「渾不尚刑名,處斷明允。」

12. 懲罰。如:懲處。《晉書.卷二六.食貨志》:「至(魏)明帝世,錢廢穀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溼穀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儒林外史》第一二回:「這個人是婁府請來的上客。雖然衝撞了老爺,若是處了他,恐婁府知道不好看相。」

13. 交往、對待、共同生活。如:「相處」、「和平共處」。唐.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三國演義》第二五回:「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14. 姓。如漢代有處興。《廣韻.上聲.語韻》:「處,姓。《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㈡ㄔㄨˋ

1. 地方、場所。如:「住處」、「各處」。《三國演義》第二回:「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西遊記》第一五回:「念了一聲『唵』字咒語,即喚出當坊土地、本處山神。」《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這濬縣又是個拗處,比京都更難,故宦家園亭雖有,俱不足觀。」

2. 事物某一部分。如:「益處」、「長處」、「用處」。唐.李咸用〈送譚孝廉赴舉〉詩:「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三國演義》第六○回:「操大怒曰:『豎儒怎敢揭吾短處!』喝令左右推出斬之。」

3. 機關團體之組織單位。如:「訓導處」、「人事處」、「新聞處」。《清史稿.卷一一四.職官志一》:「軍機處,軍機大臣,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常日侍直,應對獻替,巡幸亦如之。」

4. 時候、時刻。唐.杜甫〈述懷〉詩:「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二首之一:「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5. 地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子之處,人之所欲也。」漢.賈誼〈陳政事疏〉:「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6. 量詞。計算部位、地點之單位。如:「一處勝景」、「兩處流沙」、「三處瘀傷」。《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聽了陪客董仲希計策,另收拾了一處房子,做衣裳,打首飾,撥家人,買婢妾,不日之間,色色齊備。」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烏魯木齊提督巴公彥弼言,昔從征烏什時,夢至一處山麓,有六七行幄,而不見兵衛。」

注音: ㈠ㄔㄨˇ ㈡ㄔ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處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