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識論 - 教育百科
ˋ
˙
ˋ
  • 漢語拼音 rèn shi lù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èn shi lùn
解釋:
研究關於知識的來源、發展過程、認識方法,以及知識與實踐的關係的學說。可分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認識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pistemology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識論是哲學探討的主題之一,其內涵分為兩種定義:一是探討知識起源、本質、限制及有效性的理論,這個定義使認識論在使用上與知識論(Gnosiology)相通;一是視為知識的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系統的分析人們認識世界所運用的知識概念。認識論亦可分成廣義的及狹義的兩種,狹義的認識論僅探討知識有效性問題。
  第一種定義,認識論是研究知識與實在(reality)間的關係,也因此認知的過程及認知結果有效性成了思考課題,探討的問題如人類如何認識、知識由何而來、知識如何形成、理性與心靈在知識中的功能、真理是否存在,以及信念、知識、真理、意見、事實等概念的分別。第二種定義,認識論廣泛的分析各種學門知識及用於解釋世界的概念,使得認識論有了批判的功能,針對不同科學之基本概念、所用的方法包括對命題等的探討。
  古希臘時期的辯士(Sophists)首先明確的提出了認識論上的疑問,質疑真理的可能性。雖然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亦對認識論問題有充分的說明,但懷疑學派(Sceptics)學者仍持續質問知識的可能性和真理的標準。近代經驗主義者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理性主義者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批判哲學者康德(I. Kant, 1724~1804)亦對認識論問題加以探討和解釋。大體來說,認識論可以分成知識起源、知識有效性、知識本質三種問題,而此三種問題又互有關聯。
  對知識起源的觀點,從知識由何而致說,有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兩種看法。早期的柏拉圖及近代的笛卡爾、斯賓諾沙(B. Spinoza, 1632~1677)、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等理性主義者,視理性為真知的來源。洛克、柏克萊(G. Berkeley, 1685~1753)則主張經驗為真知的來源。受到休姆(D. Hume, 1711~1776)懷疑觀點的影響,康德提出批判哲學(或先驗哲),調和了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的衝突。理性主義不承認感覺經驗的獨立性,強調自明之理的掌握及推理的功效;經驗主義者卻著重感覺經驗,認為感覺經驗雖在一開始是個別化的,但經過心靈作用後,可以形成普遍的概念與原則。洛克即主張人的外感官(感覺)雖重要,但仍有內感官的心靈反省能力,在知識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康德以為人有先天範疇可統攝、處理經驗界感覺觀察所獲得之經驗素材。康德以後,實在論(Realism)及觀念論(Idealism)各有堅持的主張;近年皮亞傑(J. Piaget, 1896~1980)提出的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亦說明了人類先天認知結構與後天經驗整合以形成知識的可能性。
  在知識的有效性方面,客觀知識及真理的存在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知識是否可信也是懷疑論的疑點。近代哲學家穆爾(G.E. Moore, 1873~1958)、維根史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人,曾以分析知識之意義的方式來檢視知識的有效性。關於知識極限及有效性的看法,有幾種不同的哲學派別:一是獨斷論(Dogmatism),不經批判驗證就直接肯定自己所相信的知識確實有效;二是懷疑論(scepticism),根本不相信真知的存在,因為認為人的認識經常自相矛盾,人的感官認識亦只是相對的、片斷的。三是相對主義(Relativism),否定真理的普遍有效性,認為真理的尺度不是唯一的,許多事物如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的背景都可影響人們對真理的判斷,以至真理標準只是相對的;四是實徵主義(Positivism),強調經驗證過的知識才有意義,在這種標準下,自然科學以外的人文科學常常因為不能驗證而受到質疑,但不接受實證主義見解者,也不認為方法上的驗證就是真理和客觀知識的唯一標準。
  對知識本質的看法,即是何謂知識,目前有觀念論及實在論兩大派別。觀念論者認為知識之內容即由人們意識中之觀念所形成;推而廣之,客觀知識不必與外界事物或既有對象相符。實在論者肯定實際存有物不因我們的認識而改變,故知識之內容即我們對存有物之感覺、經驗所建構;推而廣之,與對象相符者才能成為客觀知識。
  關於真理的性質,亦可區分出三種主要的看法:一是真理相符說(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經驗主義者持此觀點,真理被當做我們與對象之間的一種關係,知識如果與對象本身相符時,便是真理;二是真理貫通說(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理性主義者持此見解,認為真理是普遍存在的,強調評估知識的邏輯標準及內在一致性;三是真理實用說(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杜威(J. Dewey, 1859~1952)及實用主義者持此見解,認為只在實用中發現有用的才是真的、有價值的。
  不同學者對於認識論的內容可能有相當不同的解釋,如實用主義觀點對真理的說明並不為許多人所接受,認識論對各學說基本預設的檢討也是形上學的研究領域。因此一些認識論的觀點背後,對於形上學、自然科學等其他學問間,存在著相當的關係。在教育中則重視如何獲得知識和如何獲得確切知識的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識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pistemology
作者: 葉乃靜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識論或知識論(epistemology)是由希臘字episteme(知識之意)與logos(研究或學說之意)兩個字組合而成。可以說是與知識相關的理論或哲學思維。認識論是哲學的一部分,是關於認識的哲學學說。它指在探究知識來源、前提、本質、範圍和真實性(確定度、可靠性、有效性)等問題,它想瞭解的是一種信仰,有別於一般的觀點。柏拉圖認為,知識是靈魂的一種認知狀態,但只涉及不變的、必然的對象,即形式。知識與意見不同,柏拉圖認為兩者是對立的,意見是關於可感對象的認知狀態。Moritz Schlick則以區分「經驗」與「認識」的差異加以闡述。他認為,「經驗」是指對個別事物或屬性的認識或體驗,例如指出球的顏色、大小、形狀、位置等,至於認識或知識,則是從現象中找出規則或本質,用少數的概念去把握繁雜的現象,目的在達到概念的認識。就哲學的觀點來看,認識論提出的問題如知識是從何處來的?它是如何形成、表達和交流?什是知識?對於一切類型的知識「感覺經驗」是必須的嗎?以及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  關於認識的來源分為兩大學派,以柏拉圖和笛卡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以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認為理性是認識的來源,經驗主義認為經驗是真理的源頭。康德則試圖調和兩派的說法,他認為,知識只有通過結合先天直覺和知性概念和表象概念才有可能。當代認識論主要由英美哲學支配,比著重經驗主義。  然而,也有學者對認識論是質疑的,例如黑格爾以精神現象學的「自我反思」來代替認識論。他指出,認識的主體在相信自己獲得知識以前,必須清楚的瞭解自己可能認識的條件。我們只有根據我們判斷的有效性這一可靠標準,才能檢驗我們是否可以相信我們的知識是確定的。但也有學者反駁黑爾格的說法。他們認為,黑格爾所說的「瞭解自己可能認識的條件」本身就是一種判斷(或者說認識或知識),那麼人如何在認識之前就以批判的態度研究認識能力?這就如同一個人在下水學游泳前,就要先學習游泳。到了後現代,出現對認識論的解構,其策略主要有兩種,第一,因為語言的不確定性,以致各種陳述和知識也是不確定的;第二,人們因為身分認同的差異對認識論會有不同的選擇,進而影響知識的生產過程。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識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