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伯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一]bà[二]b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ㄥㄈㄨˋㄑㄧㄣ˙ㄉㄜㄍㄜ˙ㄍㄜㄖㄨˊ:「ㄅㄛˊㄈㄨˋ」。
  2. ㄍㄨˇㄉㄞˋㄒㄩㄥㄉㄧˋㄆㄞˊㄏㄤˊㄓㄨㄥㄗㄨㄟˋㄉㄚˋ˙ㄉㄜㄖㄨˊ:「ㄅㄛˊㄓㄨㄥˋㄕㄨˊㄐㄧˋ」。
  3. ㄗㄨㄣㄔㄥㄋㄧㄢˊㄌㄧㄥˊㄏㄨㄛˋㄅㄟˋㄈㄣˋㄍㄠ˙ㄉㄜㄖㄣˊㄖㄨˊ:「ㄌㄠˇㄅㄛˊ」、「ㄕˋㄅㄛˊ」。
  4. ㄍㄨˇㄉㄞˋㄈㄥㄐㄧㄢˋㄓˋㄉㄨˋㄌㄧˇㄍㄨㄥㄏㄡˊㄅㄛˊㄗˇㄋㄢˊㄨˇㄉㄥˇㄐㄩㄝˊㄨㄟˋ˙ㄉㄜㄉㄧˋㄙㄢㄉㄥˇㄖㄨˊㄔㄨㄣㄑㄧㄡㄕˊ˙ㄉㄜㄓㄥˋㄅ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稱謂:(1) 稱父親的哥哥。
    【例】大伯、二伯 (2) 稱丈夫的哥哥。
    【例】大伯 (3) 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
    【例】老伯、世伯
  2. 古人以兄弟長幼排行中最大的為伯。
    【例】伯仲叔季
  3. 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如春秋時的鄭伯。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稱諸侯的盟主為「伯」。通「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兄長。古人以為兄弟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稱謂:(1)尊稱父親的哥哥。如:「大伯」、「二伯」。(2)尊稱丈夫的哥哥為「伯」。(3)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用以稱擅長某種才藝的人。如:「詩伯」、「畫伯」。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伯宗,楚國有伯州犁。
注音:
漢語拼音: bǎi
解釋:
[名]
稱謂。稱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稱諸侯的盟主。通「霸」。《左傳.成公二年》:「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穎達.正義:「伯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也。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動]
稱霸、統領。通「霸」。《戰國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荀子.儒效》:「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稱謂。稱父親的兄長。
  2. [[名] ] 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
音讀: p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pi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ph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ㄛˊ

1. 兄長。古代兄弟長幼排行之次序,伯為老大。《說文解字.人部》:「伯,長也。」《詩經.周頌.載芟》:「侯主侯伯,侯亞侯旅。」漢.毛亨.傳:「主,家長也。伯,長子也。」《儀禮.士冠禮》:「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漢.鄭玄.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左傳.定公四年》:「文、武、成、康之伯猶多,而不獲是分也,唯不尚年也。」唐.孔穎達.正義:「伯是兄弟之長,故舉伯以為言。」

2. 專稱嫡長子,對庶長子稱「孟」而言。漢.班固《白虎通.卷八.姓名》:「適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媒氏民判解》:「《小戴.檀弓》言文王捨伯邑考,是嫡妃長子,所謂嫡長曰伯,庶長曰孟是也。」

3. 當稱謂:

⑴ 尊稱父親之兄長。如:「大伯」、「二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唐.杜甫〈醉歌行〉:「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髮如漆?」

⑵ 古代妻子對丈夫之稱呼。《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宋.朱熹.注:「伯,婦人目其夫之字也。」

⑶ 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者。如:「老伯」、「世伯」。《詩經.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資治通鑑.卷二五.漢紀.漢宣帝地節三年》:「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將舜監護太子家。」宋.胡三省.注:「許伯,即許廣漢,稱伯者,蓋尊之也。」

⑷ 婦人尊稱丈夫之兄長為「伯」。宋.陶岳《五代史補.周世宗問相於張昭遠》:「(李濤弟)澣娶禮部尚書竇寧固之女,年甲稍高,成婚之夕,竇氏出參,濤輒望塵下拜。澣驚曰:『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稱謂錄.卷七.夫之兄.伯》:「婦稱夫兄為伯,不見於經典,然以《爾雅》稱夫弟為叔例之,則夫兄亦可為伯耳。」

4. 爵名。古代封建制度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之第三等。《公羊傳.隱公五年》:「小國稱伯、子、男。」《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5. 古代管領一方之長官。《周禮.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唐.賈公彥.疏:「伯,長也,是一方之長也。」《禮記.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漢.鄭玄.注:「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

6. 用以稱擅長某種才藝之人。如:「畫伯」。唐.杜甫〈贈畢四曜〉詩:「才大今詩伯,家貧苦宦卑。」《醒世恆言.卷一一.蘇小妹三難新郎》:「至於大宋婦人,出色的更多。就中單表一個叫作李易安,一個叫作朱淑真。他兩個都是閨閣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

7. 古代祭名,祭祀馬神,所祭的神是天駟房星之神。《詩經.小雅.吉日》:「吉日維戊,既伯既禱。」宋.朱熹.注:「伯,馬祖也。謂天駟房星之神也。」《爾雅.釋天》:「既伯既禱,馬祭也。」晉.郭璞.注:「伯,祭馬祖也。」

8.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伯宗,楚國有伯州犁。

 ㈡ㄅㄚˋ

1. 古稱諸侯之盟主。通「霸」。《左傳.成公二年》:「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穎達.正義:「伯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也。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荀子.成相》:「子胥見殺百里徙。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

2. 稱霸、統領。通「霸」。《戰國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國語.晉語四》:「(晉文公)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敗楚師於城濮,於是乎遂伯。」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吳越起於蠻夷之小邦,而舉兵以臨齊晉,如履無人之地,遂伯諸侯。」

㈢ㄅㄞˇ

通「百」。百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蓗,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宋.朱熹.注:「什伯千萬,皆倍數也。」《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注音: ㈠ㄅㄛˊ ㈡ㄅㄚˋ ㈢ㄅㄞ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